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李兴钢
工艺美术馆的设计我们设计院也参加了,是崔愷领衔,我自己不是特别了解项目本身的情况。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可以谈谈,这三个馆之一的国学馆是我带队参加设计的。第二轮竞赛已经结束,到现在还没有公布结果。我不是特别好说我们的方案是不是最后中标的方案,我可以结合我们的工作谈一些感触。
在三个馆的设计中,每一个参与的建筑师都会面临几个问题:第一是全世界的建筑师做项目都要考虑的,文化建筑对城市的意义,和城市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功能如何安排,这种大型的博物馆陈列、展览、参观、观众公共的空间如何安排。除此之外,这是非常有中国特色展馆,首先要考虑中国性如何表达,还要考虑主题性如何表达。我们国学馆是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表达,国学馆有人翻译为“中国文化中心”。后面这两个问题在中国领导、公众、建筑师都很关注的,这两件事情都是很困难的,难在没有标准、没有清晰的要求。特别像我们的国学馆,中国美术馆、工艺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都相对具有物质性载体的,相对能够有所依托。国学关于中国文化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领导、公众、建筑师之间的看法不同,国内外的人们也会不同。这是难以取得认同的一件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判断这个建筑清晰准确表达了中国文化呢?其实国学中心是这样的,其他展馆也有类似的问题。
我们在中国做建筑的压力太大了,假设设计一个国家的工艺美馆或者文化中心,如果在美国、欧洲或者日本做一个竞赛的话,我觉得大部分设计者的力气会花在如何研究建筑和城市的关系上以及城市中人们如何使用建筑。作为博物馆,建筑空间如何适合相应展品的陈列,被参观、被宣传,提供交流的场所,人们得到什么享受等问题。可是在中国特别是中所瞩目的国家级的公共建筑上,我们在这方面花的力气太大了,是因为评价的标准、评价结果最关注这个方面,这上面的判断是没有标准的,是无法界定的情况,所以我觉得不是很乐观。如果我们说中国工艺美术馆将来方案是什么样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最后是什么结果。除非我们用周榕的话解释,无论选定哪个设计方案,都是我们时代的反映,是我们时代特征的表现。
点击查看更多嘉宾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