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涤荡心灵的艺术空间  > 正文
美术馆设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发布时间: 2012-07-17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转载自:中国艺术研究院 

一、美术馆设计的地域性与国际视野

物质文明与消费文化日益丰裕,人们对内心愉悦与精神诉求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热切。美术馆作为蕴含艺术魅力的场所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它具有特殊的场所意义,使人在其中“神思漂移”。同时,美术馆兼具博物馆性质,它的收藏、研究、陈列等功能都负有对历史与公众负责的责任与义务。“时间,能够过滤许多浮躁喧哗的现象,能够沉积一些厚实本质的东西。它可以引发公民对文化的厚度、对生存的意义。”这对美术馆的设计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形式美的外在表象下要承载深层的文化意义。且由于客观世界的生存条件、生产基础、生活方式等自然差异,造成了文化思维、审美情趣与审美心理结构的不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体系。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在美术馆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不同城市与地区的设计样式必然受到当地文化特征的影响,但同时,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设计又决不能脱离国际潮流的导向,因此,笔者认为,美术馆设计既立足本土地域文化的自然生长,又面向现代信息发展的国际平台。在设计语言中适时的将人们对地域文化的情感因素作为催化剂融入其中,更好地延续每个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并整合、创造新的美术馆设计风格。当代美术馆设计,以国际设计标准为参照,一方面创造出具有地域个性和文化特征的造型语言,另一方面融合公众的审美观念,将地域情结作为一种策略和工具,使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产生独特的视觉印象,从而促使美术馆设计地域风格与国际视野的和谐共生,与城市发展的脉络相生相伴。

二、具有城市与地域文化特征的设计语言

然而,如何重构城市与地域文化的当代意义,如何体现在具体的设计语言之中,是需要一个深刻理解的过程的。在今天中国的城市文明发展中,文化的特殊性与地域性成为设计文化的潮流,富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设计符号会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感动。靳埭强先生在提到设计的传统文化价值时,曾经说:“在剥离了元素与符号及造型风格之后的传统,已无法让我们再依赖它的外部表象了,但剥离后显露了我们更深一层值得利用的精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观念和精神,也许利用它表现你的设计,会丝毫没有传统的影子,但细细品味之后,一股由内而外的渲染力会让你变得激动不已。”同样,在美术馆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现并非符号的简单挪用,将城市文化的精髓、地域文化的情感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是丰富美术馆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种重要手段,但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例如,在江南一带的美术馆设计中可以借鉴传统园林移步异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在展线布置上讲究起承转合、明暗开合,在设计思维上吸收“虚实相生”的艺术观念,通过色彩、材质、形状等构造意境的审美特色,将独特的城市文化特征与情感巧妙的引入现代美术馆设计中。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作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集团化、肉身化。”

三、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谈美术馆设计与当代城市发展的关系 

当代的美术馆设计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念,是一种城市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与延续。2006年建成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在《纽约时报》中被称为“是一座国际一流水准的博物馆,在不是太传统就是太现代的众多中国博物馆中,这座与园林相伴的博物馆是一个难得的例外。”

1、地区建筑元素的运用

 远眺苏州博物馆,虽然明显感觉是一座国际风格极强的新建筑,然而却觉得与周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十分协调。首先,粉墙黛瓦是江南建筑的典型符号,在新馆中采用这种地域特色鲜明的建筑元素恰到好处。新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是采用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是1横边是2,这是江南水乡瓦顶木屋架的模数。入口的中式大门框,主轴线的左右长廊,大厅顶上的亮窗,庭院里的亭子都是1比2的三角形体。”[ 张欣,陆雪梅,谢晓婷.传承 创新 融合─谈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与陈列设计[J].装饰.2009(3).27]抽象、概括了江南地区传统建筑的比例与尺度,并潜在的隐喻着立体主义、极简主义的理性精神,西中有苏,苏中有西,在不知不觉间实现传统与现代、地域与国际的转换。此外,建筑景观的错落有致是苏州古城独具特色的亮点,而新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风格特征,恰到好处的融入了苏州城的整体风貌之中,与拙政园等江南古典园林不着痕迹的结合成一个整体。

2、现代材料的语义转换

地域文化的精神在延续,表达方式却是崭新的,是当下的。苏州传统建筑师木制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的设计中却采用了钢化结构,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不仅确保整座建筑不变形不蛀蚀,更重要的是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使建筑不仅从外部形态,并且从根本上与环境取得深层的联系;而为了既要满足现代建筑对于功能的需要,又要很好地演绎出粉墙黛瓦的隐喻,新馆的屋面以及其下墙体边饰,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岩石材,产自于山西至内蒙古一带,它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晒颜色变为深灰色,其坚固性、工艺性与平整度都很好,代替了传统苏州建筑中的小青砖。

3、用光线设计

人们常说阳光可以洒满房间,阳光可以普照大地,在美术馆空间中随心所欲的驾驭阳光可以更好地塑造空间与渲染气氛。“用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在新馆的构造设计中,对光与影的充分利用,产生了远离人视觉想象的艺术效果。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不仅在视觉造型上使人感到赏心悦目,而且最大限度的增强了使用的功能,使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展厅中。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光线间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大而敞亮的六角形窗与大型落地式方窗,比起苏州古典的装饰性花窗要简洁得多,既有利于光的导入,也巧妙的运用了苏州私家园林的“借景”手法,更克服了许多现代博物馆中单一采用人工光带来的弊端。

贝聿铭酷爱三角形与光线,“光线与空间的结合,透过简单的几何线条来营造光影变幻,使空间变化多端,让景色随脚步变幻,随视角变幻,随心情变幻”,使人在移步易景之间,凭借光线的明暗变化,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不仅与博物馆深沉典雅的气氛相融合,又丰富了光线在展示造型中的作用,增加了情感信息的传达。

4、区域文化与国际风格共生的情感诉求

 “新材料、新技术固然重要,但对建筑艺术设计来说,更为重要的则是找到与民族精神相表里的材料特质,使建筑具有独特的形式与风格。”因此,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大量运用了现代设计的技术与手法,使这座现代风格的建筑既有苏州园林建筑的特点,又交织着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气息,这与苏州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当下发展密不可分。新馆整体采用轻型钢架与混凝土构筑墙体,黑白相间的中国元素色彩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既折射出一种哲学上的禅宗韵味,又使得参观者仿佛在“超级魔方”的后现代空间中穿行,却仍然受到江南水乡文化情感的牵引,这种造型语言上中西元素的有机融合、图形构成的巧妙转换,以及现代博物馆空间中传统艺术意境的营造师苏州博物馆实现地域文化与国际现代风格共生的关键。

结语

最能体现一座城市文化风貌的是美术馆,作为一种珍藏人类文化财富的建筑类型,各种规模、各种门类、拥有不同投资对象的美术馆会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新角色。因此,美术馆设计与城市发展的密切关系更应受到设计师与公众的关注。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