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 正文
建造绿色城镇是建筑师的责任
发布时间: 2009-12-21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图片来源:南阳网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实际上意味着每年将有1200万——15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据统计,城镇人口平均耗能水平比农村人口高出3—3.5倍,由此不难看出城镇人口的大量增加随之带来了能源需求的增加。首先,人口迁入城镇就得以“住”为先,因此,处理好建筑全过程的资源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尤其重要。

近年来大量关于资源与能源消耗的数字不断出现在各种报纸和刊物,其中,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45%。虽然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3%左右。但是,国家建设部科技司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建筑耗能比例最终还将上升至35%左右。如此庞大的比重,足以说明建筑耗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据分析,我国目前处于建设鼎盛期,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而97%以上是高能耗建筑。以如此建设增速,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因此,如果现在不开始注重建筑节能设计,将直接加剧能源危机。

我国每年约新建20亿平方米建筑,现有441亿平方米存量建筑,绝大部分属于高耗能建筑。高能耗建筑在整个过程中的能耗却占用了50%的全部能源,比如建筑用的水泥,从石灰石矿的开采,到石灰石烧制成水泥,水泥运输至生产厂家制成商品混凝土或成品材,再应用于建筑施工,仅仅就水泥的生产到变成建材这一过程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建筑建成之后,建筑的使用运行和建筑最后的废弃处理,都需要能耗。除此之外,建筑消耗了50%的水资源,40%原材料,同时50%的空气污染、42%的温室气体效应、50%水污染、48%的固体废物和50%的氟氯化物均来自于建筑。所以,无论是能耗、物资消耗,还是污染的产生,建筑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伴随着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是建筑师的责任所在。

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筑师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中,最少程度地占有和消耗地球资源,用量最小且效益最高地使用能源,最少产生废弃物并最少排放有害环境物,成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生态系统与人居系统共同安全、健康且满足人类功能需求、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及舒适度需求的宜居的可持续建筑物。这也是时代赋予建筑师的历史使命。

建筑师要时刻以平常而客观的心态来研究环境,研究社会,研究建筑和人的活动,从观念和思想上弄清一般建筑与绿色建筑六个方面的区别:

一、一般建筑在结构上趋向于封闭,在设计上力求与自然环境完全隔离,室内环境往往是不利于健康的。而绿色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连通方式,会对气候变化自动进行自适应调节,同时使得室内环境品质(空气质量、温度、湿度舒适感、自然光照明,隔噪音等等)大大提高。

二、一般建筑随着建筑设计、生产和用材的标准化、大批量化,促使了大江南北建筑形式雷同化,单调化,造成了“千城一面”。而绿色建筑推行本地材料,尊重地方历史文化传统,有助于汲取先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造就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使得建筑随着气候、资源和地区文化的差异而重新呈现不同的风貌。

三、一般建筑是一种商品,建筑的形式往往不顾环境资源的限制,片面追求或盲目迎合市场,往往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背道而驰。而绿色建筑则被看成一种全面资源节约型的建筑,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的能源、土地、水和材料的消耗,最小的直接环境负荷(温室气体排放、空气污染、污水、固体废物及对周边的影响)。建筑及城市发展都将以最小的生态和资源为代价,在广泛的领域获得最大的利益。

四、一般建筑追求“新、奇、特”,追求自我标志效应,使得所谓的欧陆风或者这样风和那样风盛行。而绿色建筑的建筑形式是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获得灵感。

五、一般建筑尽管采取节能设计,但综合能耗仍然居高不下。现生活中,建筑业往往或正在成为最大的能耗和污染行业。而绿色建筑因广泛利用再生能源而极大地减少了能耗,甚至自身产生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可能达到零能耗和零排放的建筑(广泛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

六、一般建筑仅在建造过程或者是使用过程中对环境负责,是狭义的人地和谐。而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实用空间,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

终上所述,身为建筑师任重道远。坚持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每一幢建筑、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城镇做起,让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绿色城市由我们建筑师的绘图笔变成一幅幅天、地、人共和谐的美好画面,以达到创作的建筑与自然完美结合境界。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