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冯纪忠和方塔园”展的缘起及一点感想

冯纪忠先生在方塔园

1989年,我应上海书画出版社卢辅圣总编之邀,赴上海参加“董其昌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程十发先生为尽地主之谊,邀请与会者去他的老家、也就是董其昌的故里松江赴宴,并安排了大家参观方塔园。

那是一个初秋的下午,虽然天色阴淡,但方塔园那宛延而又开阔的景观,却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尤其是那褐色的堑道和赏竹亭的长凳,真有一种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当时,美国学者张子宁提交的论文正好是关于董其昌的册页《小中见大》的研究,我觉得,这方塔园可真正称得上是“小中见大”,它虽然占地面积仅180亩,却给人以一种宽阔的、浑然苍茫、天人合一的感觉。

回到武汉后,我把自己在松江的所见所思和赵冰博士畅谈一番。赵冰告诉我,方塔园是他的博士生导师冯纪忠先生的杰作。冯先生学贯中西,他把西方的现代主义的处理手法巧妙地溶入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营造之中。赵冰还送我一本他刚出版的博士论文《4!——生活世界史论》。在书的扉页上,他这样写道:“谨以此书献给精心培育我的父母和老师”,并援引了司马迁的格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想,太史公的这十五字真言,既是赵冰的自励,也是对他的导师冯先生的建筑思想和建筑成就的概括。

2007年年初,我受董小明主席之嘱,策划一个配合“第四届深圳水墨论坛”的展览。这次论坛是我们深圳画院和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美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分别由雷德候教授和范景中教授主持,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闲情逸致――文人和他们的艺术”。鉴于两地不同的学术需求,对主题研讨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在深圳的论坛,侧重对传统自身的研究,在海德堡的论坛,则侧重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研究。当时,我也曾考虑过用古代书画和现代艺术一并展示的方案,但由于借展、保险等问题一时难以解决,而且这些作品也大多司空见惯,作为展览,并无新意,只好作罢。踌躇之际,我想到了冯先生的方塔园。在我的心目中,方塔园一直是中国当代视觉艺术中“通权达变”的成功典范。对于传统的解释或者说创造,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守经”与“权变”这一古老的命题上来,回到太史公所倡导的“守经知其宜”、“遭变知其权”的发展史观上来。我想,用多媒体的方式将方塔园展示出来,介绍给观众,是我们对论坛的主题的一个最好解释。我将此想法报告给董小明主席,立刻得到了他的支持,并亲自和冯先生的女儿冯叶联系。冯叶在得知后,也表示支持,并给我们提供了诸多方便。

2007年6月,我和赵冰博士、范景中老师,前往上海亲近了心仪已久的冯纪忠先生,三个多小时的访谈,更让人感受到冯先生的伟大之处。我觉得,在冯先生的身上,集中了传统的中国文人和西方现代知识分子一切优秀品质:他是那样的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的温良恭谦让,但又是那样地坚忍不拔和始终不渝地保持独立人格。他既博学群览、条贯中西,但又能剖析毫厘、擘肌分理。他深知传统的伟大,也更知通变的重要。他和他的至交――林风眠先生一样,理应得到中国的学术界的重新认识。我认为,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艺术对我们今天的这种破坏性的“建设”,有一种警策的作用。

作为一个门外汉,我认为对冯纪忠先生的建筑思想的研究,应当从这样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对“方塔园”、“东湖客舍”等这类实施了的方案的分析:第二,对“人民大会堂”、“松江博物馆”等这类未实施的方案的分析:第三,对“黄鹤楼”、“雷峰塔”,这类观念性方案的分析。对于前两类方案,学界已有所关注。我在这里,主要是谈谈对三类方案的研究。这可能与我个人的经验有关,仅供大家参考。

2007年5月,冯小姐来我们画院,和我谈起冯先生经常有一些非常奇特的想法,她说,冯先生认为杭州的雷峰塔应该用激光来做才有意思。我自小生活在杭州,对雷峰塔的重建也有各种想法,我自己觉得,即便是1924年前那没倒的雷峰塔,它的体量也太大,与南山一带不相称,西湖边上的塔,只有保淑塔的比例是最入画的。50年代建造的杭州饭店(也就是今天的香格里拉)也与北山一带很不相称。所以,依旧样重修雷峰塔,实在有煞风景。因而,当我得知冯先生的这一用现代化的光影技术来虚拟雷峰塔的想法时,便为之惊叹。在拜访冯先生时,我就请他介绍一下这一想法。他认为,对于古建筑修复,有三种态度,一是修旧如旧,一是修旧如新,一是修旧如故。“如旧”、“如新”都好解释,也好做。“如故”则是对历史的重新解读。他认为,应当将雷峰塔的遗址保存下来,并在下面建一个小型的博物馆,介绍它的历史,然后在它上面,用激光来重现雷峰塔的旧貌,给人以一种如影如幻的感觉。也就是说,白天,雷峰塔依然是一个遗址,而到了夜晚,它就呈现出了当代人眼中的往日形象。

我认为这是冯先生的建筑思想中最为光辉的一面,遗憾的是,在今天的西湖,没有出现冯先生这样一个既具有当代特点、又富有历史意味的雷峰塔。在冯先生的心中还有黄鹤楼等许多古建筑的重修理念,都需要我们好好地记录它,并认真地去研究和实现它。                                                          

严善錞  深圳画院副院长 一级美术师

(本文原载于《冯纪忠和方塔园》2007年12月)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严善錞冯纪忠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