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建筑·未来  > 正文
刘力:未来建筑设计发展潮流探讨
发布时间: 2009-12-28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从习惯与传统中走出来,不断进行试验性建筑的尝试,在过去和将来都必将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一世纪初的今天,在建筑与空间的概念经历了自上个世纪至今近百年的调整与改变后,人们又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人居空间?建筑设计的未来趋势是什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应,是因为经历了古典、现代、后现代、新世纪以及世纪末等不同设计思潮的转换,大家发现这些“主义”犹如时尚风向标,在很长时间里主宰了设计者与使用者的行为、审美、空间印象以及心理状态。

因此,当以往的思潮如过眼云烟般飘过时,如何去寻找、引导与定位未来建筑设计发展的潮流,便成为一个众人关注的课题与话题。

建筑作为人类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之一,其发展趋势是随着社会、环境、经济与科技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并且具有同步一致性的特征。因此,本文基于建筑设计现状的多方考察,从大众心理变化与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认为未来建筑设计发展将呈现以下几种特点。

图片来源:www.dblant.com

一、风格多样化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的更加民主化,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加之受当代流行艺术思潮的影响,对于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必将成为当今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其主要趋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古典风格的寻梦

中国各朝代传统建筑模式与欧洲各国古典主义风格,不管是在公共建筑,如酒店、商业建筑还是住宅设计里,都是被争先借用的设计手法。然而,美中也有不足。中式传统建筑对木材使用的比例高,施工程序复杂;而欧式古典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装饰繁琐。因此,此类风格的建筑设计,由于受建筑空间大小、层高和施工条件的限制,很少去全盘复制古典制式,多是采用变异、简化、提炼的手法去学习古典精华,以达到建筑风格的高雅、浪漫,以小见大,体现了设计师与业主的复古情怀。

2. 乡土风格的回归

长期生活在喧嚣都市的人们,在享尽繁华之后,便开始渴望回到乡间茅舍、山水清泉边小住,这样的心理多是源于一种对出生地的乡土风情的眷恋,一种思乡的情愫。由此,建筑界一度掀起“新地方主义”、“当代乡土”、“后乡土主义”等的讨论热潮。作为乡土文化存在与发展的物质环境的乡土建筑,从功能上讲,具有很强的地理、气候与人文的适应性,因地制宜,结构合理;从文化层面看,它凝聚了历代民间建筑设计师的灵感,体现了民俗风情与文化,是建筑设计发展历程中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然而,乡土风格不在于外观上“红墙绿瓦”的复制,而应该是在深刻研究乡土建筑的基础上,摆脱仅对其形式的追求,从建筑的理念、意象、法则入手。因此,结合现代高科技与时代精神,探索新的乡土建筑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以适应新形式下人们对乡土自然的追求,成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

3. 异族情调的追求

随着交通的进步与语言的传播,人们渴望感受重洋之外的异国情调。于是,设计师们开始想尽办法,在建筑设计中实现人们的生活与精神追求:通过园林景观与特色构件的模仿,可以把北国的白桦林和火炕“带”进建筑,也可以把南国傣家的竹楼和苗寨的蜡染“搬”到你眼前;通过建筑空间的装饰,可以营造法国的恬淡与优雅,也可以体会南美的浓烈与夸张。从而,业主们便可以随时倾听苏格兰高地的风笛,欣赏意大利精美的烛台和高贵的银器,坐享南亚的藤椅和矮几,想象着窗外的丛林或是陶醉于非洲木雕的朴拙之中。这一切的梦想都可以在你与设计师的合理沟通中实现。

4. 抽象简明的设计

其实生活的本质再简明不过,建筑的本质也非常清晰,生活建筑的宣言是:反唯美,反装修,反“庸俗化功能主义”,反苦涩,反诡辩文章。对建筑空间过份地“设计”往往会将使用主体——人的感觉吞没。建筑是给人使用的空间,而不是“展示”的空间。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曾说过一句经典名言:“少即是多”。他提倡设计的理性化、注重功能化、反对装饰主张形式的简洁纯粹和平实。抽象简明的设计观正是对大师这一理念的传承和体现,是一种易求不易得的建筑风格。成功的简明设计是有理性的,它注重空间的功能的多重性,空间的流畅、简洁与概括,对室内外的装饰物的选择很有分寸,尽量精减,在设计中会留下足够的“灰空间”,满足了人对空间的潜在需求,让人产生无限的暇思。

另外,简约空间不等于简单和单调,也不等于粗制滥造,相反它要求设计师有更高的整合能力,更高的细节入处理水平和精湛技巧。在设计上,室内外设计多采用硬朗、冷峻的直线条;在建筑材料上,用材的品种少而统一,材质多表现为光洁,通透和平实细腻的感觉;而其空间效果则是平静含蓄而大方。近年在欧美、日本渐及港台和大陆地区,有许多成功的简约主义风格的建筑设计实例,而且大有成为都市建筑设计主流之势。

5. 个性化趣味设计

此类设计无明显的风格倾向,各种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多随业主与设计师的文化素养、个人喜好而定,随意性较强,通常没有固定的主题。此风格对空间硬体语言的设计多采用中性而简洁的手法,比如自由的建筑造型、随意的自然曲线、自然凹凸的建筑表层等,犹如悉尼歌剧院、Gary的博物馆、洞穴酒吧等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个性化建筑体,就是一种充分体现自我的趣味空间的创作。

对于室内家具及装饰的设计,则呈现出各种文化在“去芜存菁”后的多样化的融合。例如在同一居室中可同时出现中式的圈椅和密斯式的椅子,殷商的青铜器和摩尔风格的雕塑,贵州的腊染和日本的浮世绘等。不同文化的共生,奇妙而又协调的组合,混杂了形式各样的人文精神,产生了不同的空间主题。这种国际观建筑设计的题材与形式的选择范围广泛,设计师可以在了解本国和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从不同民族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历史典故、时代风尚、地域气候、科技信息等各个方面寻求艺术创作的灵感,拓宽艺术创作的思路。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