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描述已经超越了普通的述景诗句,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精神理想。
而解析这句诗,你会发现“菊”、“篱”、“悠然”和“南山”四个成分,活脱脱昭示了理想中的文人园该有的要素和和情结,却独独少了主人本身居住的房屋。
这如同禅宗中“麻三斤”的机锋妙趣,好似“山中有寺”却只有一个和尚在挑水的绘画,也神似“踏春”画景中唯有两只蝴蝶绕着一匹马的马蹄飞舞,印合禅学中对于“我相”的巧然理解。
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朱锫在其最新的作品——北京第一个有机别墅的设计中,以“人与自然的对话”的基本理念来展开他的自称为“原创风格”的设计思路。

海棠别墅
请注意这句话,这句话中同样没有直接谈到“房屋”,与陶渊明的文人理想相比,朱锫同样强调了建筑空间的精髓在于要使居住其中的人实现与自然的对话。
如此,建筑就自然摈弃了刻意的外形设计,而是在强调建筑空间内部的舒适度的同时,让建筑的外形设计转化为与自然的融合上来。
“山石形”是朱锫设计有机别墅的关键词。
朱锫跳出现代与后现代风格的桎梏,将大自然中最自然的山石形态作为有机别墅的建筑肌理,从而让建筑成为仿佛从自然中生长出来的一般;房屋与庭院、树林、乡村融合,建筑在有机生活中退居其次,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为了与自然对话的主角。
有机别墅的建筑是山石形的,山石形的房子是灰色色调为主的,而房子没有屋檐,可能有悖于我们传统的中式感觉。这种不规则的形态、非对称的几何线条、不同灰度的灰色面砖、简洁而不事雕琢的风格,既不是地地道道的中式四合院,也绝对不是后现代或者现代主义的风格。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密斯·范德罗在美国所做的范斯沃斯别墅是另一种建筑风情的代表。
一如规程般的设计定式,密斯通过横竖线条作为整个建筑的外形设计。宽大的带形窗与简洁但极有几何对称线条的建筑体结合,是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的极至手法。
范斯沃斯别墅给人的感觉确实很漂亮,观景窗就像超大的照相机取景窗,周边是葱郁的树林和花草,白色为主的色调与绿色的环境相比,也显得清新的很。
然而不论怎么看,建筑都像是“摆放”在树林中的的“电视柜”,与周边的环境分野明显,看不到从自然生长的感觉,这也许就是工业化时代现代主义通行的烙印吧。
而芬兰设计大师阿尔托所做的科磨耶罗别墅,同样是不规则的线条,同样是红色砖墙的质感,同样是参天大树围合的空间,还有室内外浓厚的原木感觉,倒是与朱锫的有机别墅有着些许的暗合气质。
由此可以看出些端倪,朱锫做有机别墅建筑设计的时候是有取有舍的,但在走自己独创的路径。
北京别墅盛行的装饰主义风格、舶来样式在海棠销声匿迹,代之以纯粹而简洁的自然风情。但朱锫的有机别墅别墅不是山茅野舍,是栖息于绿树、乡村、河塘、农庄环保中的舒适巢穴。
“归去来兮,胡不归?吾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都市人的逃逸或回归,百变不离其归真返璞的自然情怀。
朱锫设计的有机别墅,也许代表着一种都市自然主义风尚,并且有着一些近乎标志性的“构成元素”,像与自然随形的外表、宽大如带的观景窗、原木边窗、斜屋顶旋律上的雅致天窗、双垂拔开辟的豁然天地、禅意境的中庭、从脚到头的灰砖漫铺、神似中式四合院磨砖对缝的立面形态,体现出建筑师秉承人与自然对话的基本理念、创造性地选择最贴和自然的匠心独运的人文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