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震撼心灵的纪念性空间  > 正文
何镜堂:纪念性空间设计需注意四点要求
发布时间: 2013-12-17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结合自己的设计实践,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5·12”汶川地震纪念园为例,诠释了关于纪念性建筑的独特创作理念。

“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在国际上有着深刻的政治影响,对国人有着惨痛的历史教训。针对纪念馆扩建工程,我们首先要把握住寻求和平的主题,表现从战争杀戮到走向和平的过程。因此,建筑设计的关键是创造一个震撼心灵的场所,使人的思想升华,最终走向美好的未来。”何镜堂院士说。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1985年8月正式建成开放,后又进行了两次扩建。新馆是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的,于2007年12月13日建成开放。

与之前相比,新馆区占地面积大幅增加,达到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扩大为2.5万平方米。新展馆的整体外形犹如一艘巨大的和平之船:东部拔地而起的高大船头是展品丰富的展厅,周边庄严肃穆的广场可容纳万人;中部是遗址悼念区;西部大片开阔区域是树木葱茏的和平公园。

“对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建筑而言,建筑师应该把握互相协调、共同促进的理念进行设计。”何镜堂院士强调。

在这个纪念馆扩建工程中,他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是突出遗址主题。新建纪念馆作为整个空间序列的序曲部分,点明主题;原有纪念馆的万人坑遗址等作为整个纪念馆空间序列的高潮部分,震撼心灵;和平公园作为整个空间序列的结尾部分,发人深省。

二是尊重原有建筑。作为扩建工程,他们始终注意与原有纪念馆保持协调。在建筑尺度的把握上,为避免新建部分对原有建筑产生影响,何镜堂采用“体量消隐”的设计手法,将新建的纪念馆主体部分埋在地下,地上部分东侧逐渐升高,屋顶作为倾斜的纪念广场。这样既突出了新馆的特殊风格,又减少了对原有纪念馆的压迫感。

三是营造纪念氛围。在入口纪念广场处,他们以无生命特质的级配碎石(注:粗、中、小碎石集料和石屑各占一定比例的混合料,当其颗粒组成符合规定的密实级配要求且塑性指标和承载比均符合规定要求时,称为级配碎石。)铺路,通过这一特殊的材料来反映生与死的主题。新馆的内部空间结合建筑形体特点,运用倾斜墙体和缓坡地面,组合成一种错乱、冲突的非常态空间,营造出焦虑、痛苦的氛围。在和平公园里,他们用巨大的长条形水池,将人们的视线直接引向水池终点的和平女神塑像,营造出安静、祥和的氛围。

四是精心处理细节。结合施工过程中现场发现的几处骸骨遗址,他们调整设计,重新设计了透明地面并强调自然光的运用,使这些遗址原貌得以展示。重新设计的万人坑遗址保护区,采用了砂石地面、锈蚀钢桥与昏暗灯光的组合,充分再现了大屠杀的现场感。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孟建民这样评价新馆:“新馆虽为原纪念馆基础上的扩建工程,但建筑师在纪念性场所氛围营造、处理新老建筑间的关系方面,将震撼人心的场景和静穆冥思的氛围通过一系列独特的空间关系营造出来,既表达了对战争与和平这一宏大主题的理解,又在引导追思、表达哀痛以及人性思考等方面给予细腻的刻画。这是一个蕴含历史感和责任感的设计,在空间序列、形体尺度、材质和肌理等方面均有出色表现。这些对于我国青年建筑师今后的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5·12’汶川大地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悲痛。作为一名建筑师,如果将这种悲痛仅仅表达为一种记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记忆,通过对灾难的重现,让大家有所思索、有所提高,最终看到希望,看到人类的美好未来。这才是我们创作纪念建筑的目的。”何镜堂院士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县阿坝师专美术系钟楼的大钟停止了摆动,永远地定格在14时28分。2009年5月9日,在这个定格的时钟下,由何镜堂设计团队完成的“5·12”大地震纪念园一期工程顺利完工,成为人们纪念逝者的标志性场所。

何镜堂院士介绍说,整个纪念园以钟楼为中心,与岷江和周边山体形成一个轴线,形成钟楼广场、希望广场、静思园等一组寓意深刻的纪念性建筑。保留下来的钟楼遗址、粗粝的石墙、碎石地面向人们诉说着地震的残酷与无情。

钟楼广场的地面上刻有14时28分,以此作为参观的主线。其所用材料全部是地震产生的碎砂石。这些砂石象征着地震的痕迹,把这些石头用钢筋固定起来,表现出一种民族的凝聚力,一种爱心的体现,最后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长城”。

第二,希望广场,以重建希望为主题,在钟楼广场朝向岷江一侧形成一个逐级升起的纪念广场。一方面,希望广场朝向钟楼广场形成围合感;另一方面,象征着灾区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下,逐渐走出灾难的阴影,走向未来。广场作为眺望平台,在此可以远望对岸的地震遗址和远处威州镇的城市中心。

第三,静思园,以抚慰心灵为主题,作为空间序列的结尾部分,是一个小尺度、宁静祥和的小庭院。一方水池倒映着天空,树影婆娑,一个小尺度的雕塑点明主题,引发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何镜堂表示,“我们不仅要让人们记住这场地震带来的教训,更要表现人性中的坚强和光辉。采用这种对比的手法,一方面,期待生者能够正视这场灾难,积极面对未来;另一方面,希望人们在参观之后好好反思,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 El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