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中国建筑师因21世纪初的中国崛起而于世界建筑师群体中逐渐获得关注。中国建筑师的地位在国际建筑界日渐增高,已呈现出多采多姿、繁花盛景般的建筑场景,这也反映了种族与中国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不论是在境内或境外,人们对中国当代建筑师的态度已从10多年前的迟疑转变为现今广泛性的认同。在现今的中国当代建筑执业环境中,公有部分仍然以20世纪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所产生的设计院控管型态为主导,并以若干院内工作室的小型企业模式为具体组织结构,而私有部分则是以私人事务所、工作室为主导的市场经营模式开辟天地,在公有与私有两大形态统筹下,中国形成了现今多元、多样化的当代建筑执业面向,并也孕育出不少杰出的中国建筑师,值得就现实层面上的客观条件与内容逐次地刻划出总体轮廓。

当代的界定
何谓当代?当代的界定因何而定?人类史上对于当代的界定,大体指的是20世纪40至50年代后,以第三次科技革命为起始并持续至今的这段时期。而中国式的当代与人类通史中所书写的当代所泛指的时间范畴与内容相较,实然大不相同,这当然与中国特有的政经体制有关,中国式的当代乃是跟随着政经体制的改变而产生。1976年,文革结束,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未来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将党的工作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这时候才开启了中国式当代的发展与前进道路。
变革的契机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间(1978-1990),政府首重的就是经济的变革,同时也促使了执业体制上的变化,即国有企业改革,并开始允许私有化执业型态存在,鼓励个体私有经济发展,接着政府开始注重于建设发展,民用建筑逐渐增多,大批高级高层的公共建筑、民用住宅群的产生,中国当代建筑师也因此有了机会展技且相当活跃。这其实也符合当时的整体社会面貌,大批知识分子在经过文革的冲击后,于1980年代前后开始活跃起来。而这时期活跃的中国当代建筑师也试着突破文革时的牵绊与枷锁,从对设计的创造的被动无助转向对设计创作的热情追求,两相对比实然明显。所以,20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间(1978-1990),中国当代的社会、经济、生活抑或意识形态都产生具象与抽象式的剧烈变化,其影响面扩及到建筑、音乐、文化、电影、绘画、媒体等不同领域,而当又面向国际化而接触与导入到当代前进先锋的思潮时,对于知识与资讯的心情与态度更是处于一种逐渐加温的状态。

觉醒中的当代建筑师
而这时期的建筑执业型态和实践作品的建成与分布,仍然是以公有、国有的设计院体制与设计作品为主,建筑领域仍由一批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所领衔与主导着。而这些建筑师中,绝大部分是以设计院为创作的基地。这其中,具代表性的建筑师可细分为科技企业设计院系统的建设部建筑设计院的熊承新、梁应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张德沛、刘开济、朱嘉禄、熊明、马国馨等,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的黄星元,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的费麟,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设计总院的黄锡璆,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的刘克良,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的张锦秋,宁夏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李志辉,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王小东,新疆乌鲁木齐市自治区建工局设计院的孙国城,上海现代建筑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张耀曾、蔡镇),上海现代建筑集团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的邢同和、张皆正,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方子晋,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程泰宁,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黄汉民,广州市建筑设计院的郭明卓,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的黎伦芬、徐仁川,云南省设计院的钱维纯,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罗德启等,而属于高等院校设计院系统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梅季魁,清华大学的吴良镛、关肇邺、李道增等,天津大学的彭一刚、胡德君、张文中、邹德侬等,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的张似赞,同济大学的戴复东、吴庐生、卢济威等,南京工学院的钟训正、齐康、孙仲阳等,华南工学院的何镜堂,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黄远强、黄忠恕等。
另外,在实验性产权改革阶段,20世纪80年代政府于社会层面上允许了私有化的体制存在,更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于是社会产生了少数中央政府认可的事务所形态,例如:王天锡受命筹建的建筑设计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建设部北京建筑设计事务所、布正伟的中房集团建筑设计事务所、陈世民的陈世民建筑师事务所、左肖思的左肖思建筑师事务所、彭培的大地国际建筑事务所等,以上试点运行与成立事务所开启了私有化实践型态的初步成型与日后发展之路,逐步将事务所型态注入建筑实践市场与大众生活当中,成为社会中私营经济企业发展的一环。
学院内的建筑师
而值得一提的是,这时期的中国当代建筑师除了平常的设计创作外,有的更在境内建筑高校里执教。与原本任教的教师共同形成强大的教师群,并从中培养出不少下一代建筑人才,形成了在建筑学上传承与师承的延续意义与价值。其中,有任教于清华大学的周卜颐、汪坦、汪国瑜、朱自煊、王炜钰、吴良镛等,任教于天津大学的彭一刚、胡德君、张文中、童鹤龄、周祖奭、高士苓、方咸孚等,任教于同济大学的李德华、戴复东等,任教于南京工学院的龙希玉、刘光华等,任教于华南工学院的何镜堂、谭天宋等,任教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南舜熏、王其明等,而这些进入到境内建筑高校就读的培养出青年建筑人才渠道即是经由改革开放后所恢复的高考体制产生的(1977年中国恢复停滞了10年的高考)。
以上这一批建筑师的建筑项目从改革开放前一路延伸至改革开放后前10年,甚至有的建筑师在改革开放后第2个10年间(1990-2000)仍然不断地进行着设计创作并设计出不少具划时代意义的建筑作品,而改革开放实然是一项再次现代化的变革运动,面向国际化与全球化的风貌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所继承的思想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批建筑师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炫耀出场,有的至今还继续活跃着,所以这一批建筑师就现实条件与因素更应该被客观定位为是中国当代建筑师,可以说是一群享有极高历史评断与社会地位的建筑师群,他们开启了改革开放后的创作契机,实难可贵。

多样的设计倾向与另类的设计意识
在20世纪90年代(1991-2000)后,体制上的改革仍然持续地进行着,公有设计院朝向政企分开与实施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演进,并有以院总建筑师个人命名的院内工作室成型,90年代末民间性质的私有化建筑师事务所迎来了一次创办与建立热潮。这时期的建筑活动绝大部分还是延续着20世纪80年代的建筑调性,且仍是以设计院为主要的创作与生产基地,以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为创作主角,而建筑的形态与类型也因当代建筑思潮的导入而起了变化,加上原本沿袭于20世纪80年代且贴近于后现代主义的两条路线(民族形式的构件与装饰,具象又抽象的符号、隐喻与象征),建筑体现多样性,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代表性作品有1987年北京图书馆新馆,1987年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1987年杭州黄龙饭店,1987年北京国际饭店,1988年深圳科学馆,,1989年黄山云谷山庄,1989年重庆江北机场候机楼,1990年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中心,1990年菊儿胡同,1991年炎黄艺术馆,1991年深圳华夏艺术中心,1992年北京燕莎中心,1992年福建省画院,1992年广州岭南画派纪念馆,1993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等,这些作品体现出中华传统性,折中(中式与西式)性,地域性,功能体量关系性,表现性,技术性等设计倾向,这种多样性的设计倾向盘据着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
另外,由于受到当代前沿思潮与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中国当代建筑师试图从制式的建筑语言中抽离出来,尝试表述基于自我实践的独立性与自明性,探求中国建筑学的当代价值,表述中国当代建筑创造的潜力。
到了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在公有体制部分,院内工作室在此时期大量的产生,活化与调和设计院本身的功能与操作模式,在私有部分,也开始从原本纯粹的建筑师事务所,朝向多元的个人工作室、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个人建筑师事务所、个体户建筑师、边缘参与者并行的执业型态发展,体现出在面向全球化、国际化时所生成的多元、多样的发展风貌,容纳了不同表述的思想、个人自明性的信仰与建造行为上的自由。
传承中的当代青年建筑师
前文提到的中国当代建筑师所培养出来的青年建筑人才,其于境内建筑高校求学期间皆从20世纪70年后期开始到90年代初期,有的更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国留学,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仍保持著这样一个境内又境外的求学现象,当这一波青年建筑人才正在受着建筑学的基本训练或者是实践工作的养成时,正好是他们的老师们(中国当代建筑师)从事建筑创作旺盛的年代。
这一批青年建筑人才皆出生于20世纪的50年代至60年代间,而这些建筑人才日后便接续着老一辈的中国当代建筑师而成为目前活跃于台面上的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群体,这一青年建筑师群体中有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陶郅、张永和、刘家琨、崔恺、张颀、丁沃沃、梅洪元、齐欣等,这些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在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群体中肩负起带头与引领的作用,他们也算是开拓与冲击的世代,并成熟于20世纪的90年代前中期。
若说前文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青年建筑师群体,代表着带领与开拓的时代,那另一批于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则就代表著现今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群的中坚力量,这十年中的人数最为的偏多,他们与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形成了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群体,他们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出生的中国当代建筑师差了一个时代,所以所谓的“青年”实然说是一个时代的统称,而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包括有刘晓都、崔彤、王兴田、王昀、朱锫、周恺、庄惟敏、王路、王澍、张雷、孟岩、胡越、马清运等。
境内与境外多面向与多元化的开展
而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除了有着境内建筑高校教育出身外,一部分建筑师更有着境外留学与工作的背景,这背景在国内政策的开放与国际化趋势下,也呈现出境外求学系统与涉及区域的高校多面向与多元化的形成与展开,其中留美系统包括刘晓都、孟岩与王辉的迈阿密大学,朱锫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马清运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梁井宇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康戈地亚大学等,而留欧高校系统包括李晓东的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及埃因霍温大学,周恺的西德鲁尔大学高校,王路的德国汉诺威大学,张雷的瑞士联邦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吴钢的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而留日系统的有王昀与吴耀东的东京大学,王兴田的早稻田大学的研究,以上这些建筑师皆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留学于境外,有些于毕业后留在境外从事建筑工作数年后才纷纷返国发展,并成立事务所或工作室,走著一条与公有设计院体制不同的私有执业型态的运行模式,例如:刘晓都、孟岩与王辉的都市实践,朱锫的朱锫建筑,马清运的马达思班,梁井宇的场域建筑,张雷的张雷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吴钢的维思平建筑,王兴田的上海日兴建筑,这些都属于联合型事务所性质,而王昀的方体空间则是属于个人型工作室性质,他同时任教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而李晓东与王路是选择进入建筑高校任教后才相继成立工作室,以上这些建筑师皆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第一个10年,现在并还继续活跃着。
另一批于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于境内建筑高校培养后并未选择出国深造而是留在国内发展,一部分进入到设计院体系中,有朱小地、张宇、胡越等进入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崔彤进入到中国科学研究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桂学文进入到中南建筑设计研究院,钱方进入到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汪恒、宋源与李兴钢进入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张铮与孙银进入到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庞伟进入到北京土人景观设计研究所等;有的选择从事建筑教育工作后便进入到高校型设计院或者彼此建构了项目合作关系,如庄惟敏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龚维敏与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王澍与中国美术学院,张雷与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张鹏举与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院,另外也有的则是成立事务所或是先行进入设计院累积工作经验后再出来成立事务所,有周恺曾在天津高校建筑设计院工作过后成立华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张应鹏成立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
新兴建筑师的崛起
除了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中国当代建筑师与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外,近几年来开始有一波新兴力量在崛起,而这一波新兴力量以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群体为主,可以说是中国当代建筑师的新青年,而这一波建筑师的出现与成型至今还继续进行着,并逐渐地春鸣啼声般取得媒体上的发言权并进而抢占话语权,他们通过作品提出的建筑思想含有对未来设计走向的实验与宣告,但这种实验与宣告的价值还需经日后长期的积累、验证与观察来考验。而这一部分的建筑师以20世纪70年代出生为主有李麟学、曹晓昕、宋照青、文兵、周凌、祝晓峰、张利、张轲、李亦农冯路、马岩松、陶磊、徐东昕、庄慎、朱竟翔、俞挺、华黎、曹伟、卢志刚、于雷等。
从中国建筑师于当代的总体简述中可以观察到,中国建筑师于当代的语境中呈现百花齐放的多方面发展,反映出中国建筑师于当代时局中的共存共荣之盛景,多层面、多广度的建筑发展与突破;同时,站在中国建筑师的立足点上,从“当代”到“当代青年”,再到“新兴势力”,建筑界展现出世代传承与师承的历史轨迹,建筑师们已超越体制上的不同局限与制约,并把建筑带入到历久弥新与充满活力的时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