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
发布时间: 2012-12-12   来源:网友AiMee投稿 

20世纪60年代之前,新加坡经济以转口贸易为主,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更无工业区和工业布局可言。当时,所有行政、金融、商业中心,包括一些小型工业和手工业都集中在仅占全国面积1.2%的约8平方公里的市中心区。这里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再无工业发展空间。为此,新加坡政府不得不在市中心区外开辟新的工业区,这就是所谓“卫星镇”的由来。1961年前,新加坡最大的工业区是武吉知马,后来相继开辟了23个工业区,其中最大、最重要、最成功的当属举世闻名的裕廊工业园。

裕廊位于新加坡岛西南部滨海地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这里原是一片丘陵沼泽,住有2000多户人家。当时,以原财政部长韩瑞生为代表的新加坡工业的奠基者们敏锐地认识到,裕廊具有建设现代工业园区的良好条件:这里有水深近12米的天然良港;临近新加坡至马来西亚的铁路、公路干线;裕廊河流经区内,可提供工业用水;土地大部国有,征用费用低廉;多山丘砂石,可用于平整沼泽,填海造地。

1961年,新加坡政府决定在裕廊规划6480公顷土地,开发工业园,并拨出1亿新元用于基础建设。1968年,园区内厂房、港口、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同年,新加坡政府成立裕廊镇管理局(JTC),专门负责经营管理裕廊工业园区和全国其他工业区。经过多年持续努力,裕廊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成果斐然。至今已开发工业用地7000余公顷,提供厂房超过400万平方米,吸纳了约7000家本地和外国企业,其中包括众多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工业产值占全国2/3以上。今日的裕廊已成为新加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基地,被公认为亚洲各国设立工业园区的成功范例。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人曾多次赴裕廊参观考察,招商引资。所见所闻,受益良多。进入园区,首先映入眼帘是宽阔的马路、优美的园林和掩映其间的现代化工厂。其实,裕廊园区不仅有工业园、科技园,还有商业区、物流园、裕廊港、住宅区、旅游区和高尔夫球场等等。这里建有德国---新加坡学院、法国---新加坡学院和日本---新加坡学院,还有两个著名园林---中国花园和日本花园。每年到这里观光的游客多达几十万人。

有人在这里考察过几个高科技企业,其中包括日本三洋电子、美国IBM、新加坡维用科技等。总的感觉是这些企业技术先进,经营良好,管理井然,尤其是与园区和政府的关系十分融洽,颇有如鱼得水之感。其间,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在短短三十年间,裕廊何以由一片荒芜发展成为今日举世知名的工业重镇、锦绣家园,这个问题经常引发一些思索。是什么造就裕廊?

裕廊成功之路关键在于以下正确选择:

1、政府主导的开发运营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保障项目快速启动并尽快达到经济规模;快速并以较低成本获取私人土地;有效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园区的竞争对象在国外而不在国内,园区之间没有恶性竞争。

2、全球范围的集中招商。主要招纳三类客户群体:一是战略性公司,重点吸引其资本和市场;二是科技创新型公司,重点吸引其核心产品和技术研发;三是跨国公司的重要部门,重点吸引其最复杂的生产程序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

3、切实合理的制度安排。裕廊工业园区不是“政策特区”,而重在为入区企业创造最优越的制度环境和法律环境。

4、设立自由贸易区。使裕廊园区既是工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转口贸易基地。

5、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提供一站式服务。着力建立并切实实施一整套稳定有序的运行机制和合理高效的操作规程。

近年来,裕廊工业园的开发运营模式对亚洲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影响日益深远。新加坡在实施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推进海外开发进程中,也多次输出“裕廊模式”,并大获成功。其中,印度的班加罗尔国际科技园,菲律宾的卡梅尔第二工业园,越南的新加坡工业园,中国的苏州工业园均堪称表率。

由此可见,“裕廊”的生命周期远未结束,她还充满生机和活力。可以预期,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还会看到“裕廊模式”在更多地方生根,开花,结果,并造福当地人民。

责任编辑: El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