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水太值钱了,只要和江海搭上一丁点边的地段和房子就摇身成了贵族,铺天盖地的广告都拿水景说事,好像要把江河湖海里水的价值榨干了一样。其实水的价值不仅仅是挖掘出的,要用想法给自然减负,靠创意注入附加值,这才是关键”。杜昀在谈到滨水景观的时候,江河不再是被设计师利用的元素,而变成了一道急于平衡的公式。
从八年前,顺德德胜河开始,就不断有相关机构打电话给毕路德,寻求合作的项目水般的涌来。“没想到水真的给我们带来了好运,当然我也相信我们的设计也会给岸上的人们带来好运”。杜昀笑着说。
随着公司景观部门的一步步扩大,滨水项目的不段增多,以及生态规划概念的普及,毕路德发现把生态仅仅看做影响方案的一个因素是不够的,在他们的方案计中最大限度的保持原真风貌,减少生态负担,几乎成为最主要的条件。
“在某种程度上说,对自然改造的减法,就等于滨水景观价值的加法”杜昀讲到,“许多事实证明,滨水特色不是营造出来的,而是呵护出来的。现在我们大都有绿色规划设计的意识,但往往在操作中,尤其是旅游区为了多一些游客的兴奋点,便给一条河道或者海岸负担了太多东西。创造景致与保护生态之间的确有着或多或少的矛盾,顺应场地生态可以产生景致、改造场地生态也能产生景致,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亲近原始、接近自然,那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前者呢?当然,这里有一种减法和加法的关系在里面,要想给予江河两岸最少的负担,就要设计师花更多的心思,将更多巧妙的设计元素融入其间,这样才不至于视野和感受的单薄。
在毕路德的项目设计中,文化多于形式,这在以快速消费为主流的现代社会是很难的。在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被现代的审美观念所接受的情况下,如何显露文化的影子?什么样的景观才是文化植入的成功?杜昀说:“在这方面,我们主张做有内涵的加法,我们的目标是游客想到的东西应该比看到的东西要多。”
“失去了文化内涵的景观,就如同图画失去了色彩。这是因为如今大众快速消费文化的盛行,才使得传统的、小众的文化弥足珍贵。我国河湖众多,各水系无不富含历史的积淀。江河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也衍生流传出许多动人诗篇和奇幻故事。这本身就是我们得以继承和发挥的题材,但作为设计者,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顺应地形地貌、自然水体,利用园林小品、广场、道路和灯光、植物等要素,塑造大众可读的文化空间,怎样把形而上的东西表达出来,将水的文化发挥出来。”
杜昀所说的文化不仅仅局限于生长于水系的文化,更体现在滨海景观与地域文化的互动上,“毕路德在遂宁有个项目位于涪江边上,但我们想到的是,作品可以有水、但不能完全靠水。也就是说不能每个景观部分都拿水说事,不能把滨江资源榨干。遂宁被称为“观音故里”,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氛围。我们从这种地道的文化中引申出‘水滴’与‘飘带’形式作为场地造型的基调,就自然的把滨江特色和佛教文化合二为一了。”
在几年前,杜昀在一次演讲中提出这样的说法“可消费的艺术”,如果把这个概念引入滨水景观的打造上,则可产生用两种角度来解读“滨水资源的利用,一方面可以打造亲水体验基地,享受自然乐趣。亦可引入商业氛围,提升地段商业价值”。
“旅游区,景观带,这实质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杜昀再次提到了文化:“但是不是说所有带文化的东西,都要凝重而历史。我们做的东西不是数百年前的御用花园,而是可被老百姓认同的休闲胜地。”
杜昀又用食指轻轻的画了一条横线,在亲水体验和商业注入方面,他再次主张用减法。
“现在好多地方大搞水上体验项目的文章,甚至把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游乐项目搬到江边海滩,毕路德不赞成这种把江岸办成游乐场的做法,这样会有打扰了水的感觉。既然做滨水体验,而不是做欢乐谷,就是需要有水的纯粹,有水的性格。同样在商业街区的营造上,也不能把购物体验的享受变成菜市场的繁华,我们理想的街区,要么是有地域性格的,要么是有历史底蕴的,要么是具备滨海风情的,总之它是有特色,有品位的,商业部分不应该具备海纳百川的大度,而是应该具备千金小姐般的挑剔。如果说将滨海体验和购物乐趣移入滨海景观是一种加法,那么我想到的就是,要在加法的基础上适当的做减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