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景是住宅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通常被认为景观档次高低的标志。近年来,在很多楼盘的营销宣传中,都大打“水景牌”,甚至到了“无水不成景”的地步。然而,却少有楼盘能够理性地认识水景的核心价值,并将社区内水景与居住氛围有机融合,最终达到提升空间舒适度,提升景观档次的目的。
要在社区内营造好的水景,首先必须对水景价值有充分的认识,这也是做好住宅水景规划设计的重要前提。

图片来源:百度
水景的直观印象
水的“形”、“势”、“声”、“色”,是人们对水景的直观印象。
“形”即形状、形态,展现出的是水体静态的形式美,表现为河、湖、沟、渠、池、塘等;“势”则强调水体的高差关系,展现的是水体的动态美,既包括飞流直下的瀑布,也包括静静流淌的叠水;“声”是水声,展现的是水体的听觉美,既包括汹涌的波涛声,也包括潺潺的溪流声,还包括沽沽的涌泉声,甚至结合人工背景音乐,配以鸟语蛙鸣,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是营造水景效果事半功倍的绝佳手段;“色”即色彩,展现的是水景的视觉美。水本无色透明,与景结合,则会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视觉形象,蔚蓝的大海、澄碧的湖水、清澈的小溪,九寨沟色彩变幻无穷的五花海,都为水景设计提供了天然的范本。通过对水底、水岸材料以及岸边绿化种载的选择和搭配、辅以灯光照明系统,可以使水体无论在白天还是夜晚、无论在阴晴雨雪的气候变幻还是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替中,都可以自由创造出理想的富于变化的色调。
水景的功能性
最早的住宅临水而建,是为了取水、用水的方便,及发挥和利用其航运、灌溉的功能。我国的江南水乡住宅以及闻名遐迩的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古代传统水景建筑中,河水、溪水的实际功能是先于景观而考虑的。典型的如苏杭水乡一带的民居,家门前的小河兼具了航运、灌溉、洗衣、洗菜甚至排水功能,同时与石桥、拱桥、码头等共同形成水墨画般的独特景观:户户垂柳、家家枕河。古城丽江正是受到江南水乡民居的启发,有意识的在城市规划中,设计了独具风情的水街水巷,在借鉴模仿中又有创新,将雪山的溪水引至沿街而下,满足当地居民日常洗涤用水的及建筑防火的需求。
相对于古代的滨水、临水住宅,现在居住区中的水景大多只是点缀式的景观装饰。合理引导水景中水的功能性回归,不仅可以优化水景效果,还可以利用雨水收集、存放系统与景观水体相结合,以达到生态、环保、节水的目的。

图片来源:百度
水景的空间延伸
如果说水景中,水体本身着重表达的是其观赏性的话,那么水岸空间则更体现水景的可参与性,是近水、临水、亲水的必要场所。水岸的不同形式、如人工的驳岸、滨水的栈桥、舒缓的沙滩、自然伸入水体的草地等等,构成了不同风情的休憩空间。水岸的长度是实现水景价值最大化的保证,对于社区规划而言,争取尽量多的住宅能够沿水岸布置,是衡量规划合理、住宅居住品质的标准。世界著名的迪拜棕榈岛项目,整个项目都在位于波斯湾的浅海由人工填筑而成,全岛状如棕榈树,在同样填海面积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延伸了海岸线的长度,使临海住宅数量大大增加,充分挖掘了其最具价值的景观资源――滨海景观,这也是迪拜许多工程项目所共有的开发技巧。原本只有七十余公里的海岸线,延伸扩展到上千公里,对于整个城市而言,其土地的升值空间可想而知。
水景的美好意向
通过不同形式的水景处理,可以表达一定的美好意象。在古代,民间如此,皇家更不例外。围绕紫禁城的护城河中,金水河是尤其特别的,其形如潜龙,与通常几何状的人工水渠大不相同。除了有学者指出其形状来自于南京明故宫护城河的模仿外,其中寓意更耐人寻味。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着重水景与建筑物的方位关系,通常是房前屋后的浅溪或小池,追求的正是所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种风气在南方、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尤为盛行,因为“水”代表财气,以及长寿等。如何聚财、延寿成为水景设计的重要目标。对于水景的抽象寓意,不单在我国,在日本,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而形成造园艺术中一朵奇葩,即“枯山水”以石作山,以沙作水,虽无水而有水之意境,充满想象的空间,也渗透出浓浓的禅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