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占庭建筑(图片来源:互联网)
拜占庭建筑
公元395年,以基督教为国教的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史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其统治延续到15世纪,1453年被土耳其人灭亡。东罗马帝国的版图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包括小亚细亚、地中海东岸和北非、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等,建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以古罗马的贵族生活方式和文化为基础。由于贸易往来,使之融合了东方阿拉伯、伊斯兰的文化色彩,形成独自的拜占庭艺术。
拜占庭式建筑是一种建筑的艺术形式,以基督教为背景。该建筑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其突出特点是屋顶的圆形。
公元330 年,罗马迁都帝国东部拜占庭,将该城命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 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个,及西罗马帝国(公元476 年被日耳曼人所灭)。拜占庭帝国(公元5—6 世纪是其最强盛时期),版图包括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西亚、巴尔干、埃及、北非、意大利和地中海若干岛屿。
拜占庭帝国是西欧封建制度形成期,史学界也称为中世纪。维护封建制度的意识形态主要靠宗教,及教会。教会仇视希腊和罗马时代宣扬人性的古典文化,有意识的销毁古希腊、罗马时代著作和艺术品。
这时期建筑世俗性较强,不少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被保护继承下来,并吸收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和阿美尼亚等地文化成就,使这时期建筑既含古罗马建筑某些特色(拱和穹隆屋盖),又形成了自身总结东方建筑经验独特体系。
这一时期重要建筑圣所菲亚大教堂。
拜占庭建筑特色是十分明显的,它以古西亚砖石拱券为基础,吸收古希腊优美典雅柱式,古罗马规模宏大的穹隆和旋柱式组合形式,以及用彩色面砖和琉璃镶嵌等外装修,形成了独特的拜占庭建筑风格。拜占庭时期建筑教堂最多,按其平面组合特征,可分成下面三种格局:以大空间厅堂(平面多为圆形或多边形,用穹隆作屋盖)为中心的集中式;平面呈长条形的巴西里卡式;平面呈十字形的巴西里卡或中间有大穹隆四角有小穹隆的十字式。拜占庭时期在建筑构造方面的突出成就就是创造以穹隆为屋盖、底层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时的过度部分—抹角拱或帆拱。
圣索菲亚教堂的内部装饰富丽堂皇。重点部位都镶嵌彩色玻璃,有的地方还衬以金色。
室内大面积的彩色大理石墙面与外部朴素的砌体形成对比。

拜占庭建筑(图片来源:互联网)

拜占庭建筑(图片来源:互联网)

拜占庭建筑(图片来源:互联网)

拜占庭建筑(图片来源:互联网)

拜占庭建筑(图片来源: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