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黄浦江两岸5.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会园区,曾汇聚众多近现代工业文明的遗迹和厂址。就在世博园区进行规划之初,二三十幢历史建筑和超过40万平方米的工业遗产,被列入有效保护和积极利用,约占园区总建筑面积的五分之一,创下了世博会场馆建设史上的“历届之最”,成为传承历史文脉与追求现代生活的完美嫁接。日前,记者对披上世博新装的园区老建筑,进行了逐一踏访。
曾经是铁水奔流的炼钢车间,嬗变为一处颇具特色的演艺场;过去是黑烟翻滚的发电厂,换变出未来探索馆;从前是巨型的造船坞,改变成下沉式的寓教于乐馆……再过一百天,当世人步入上海世博会园区,看到不仅是新建的地标性“一轴四馆”,还将欣赏到老建筑、旧厂房焕发“青春”后的容姿。
“建设是发展,保护也是发展”―――世博园区建设为这个理念作了最好的大写。
“礼遇”旧厂房
再出色的画家,恐怕也难调和出象征厚重工业文明的印记―――“锈色”。但是,有高超的艺术创意,“锈色”与“五彩”同样可成为令人养眼的色调。
赫赫有名的江南造船厂、上钢三厂、南市发电厂等,是许多人以前熟悉的“百年老厂”,它们代表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和企业的变迁。上海世博会虽然改变了它们的命运,但那些功勋卓著的厂房、抗压负重的钢梁,甚至斑驳陆离的锈迹,并未被一股脑地拆除;相反,建设者视它们为“饱学之士”而“礼遇有加”,竭力保存和记录其辉煌的历史贡献,使得不少老建筑、旧厂房“老有所用”。
在城市最佳实践区可以看到,许多旧结构体系经过改建的场馆,在设计上很有创意,运用因势、巧饰等手法,使不少厂房的梁柱、砖瓦、锈斑被合理地保存。通过各类新材料的装缀,将“过去”和“现代”两种元素,和谐地融入整体环境。这些建筑乍看“穿花纳锦”,却没有新出炉那股“火气”,雅意间透射出催人兴奋的时尚。
“老九”不能走
在昔日钢花飞溅、机器轰鸣的厂区,抚摸尚存的金属斑痕,仰望参天的钢制顶梁,徜徉巨型的船坞,有句俗话油然而生:“老九不能走”。
作为半敞开景观式观演场所的宝钢大舞台,前身是上钢三厂特钢车间,它由大、小两个舞台组成,可容纳3500名观众。钢厂原有的钢结构平台被用作观众活动区,上空的钢走道被用于检修通道和剧场马道,原有的屋面烟罩利用为采光口和排风口,舞台的外墙种植大量的立体绿化以调节室温,屋顶采集的雨水流入地下蓄水池,经处理可作为室内的部分水景。改变工业场所性质后,该建筑消融了钢结构的生硬冷酷感,营造出轻松有趣味的人性化环境。
浦西世博园区最大一座企业馆―――中国船舶馆,曾经是“江南重工”。这幢超级厂房现改造成弧线构架,形似船的龙骨,又似龙的脊梁,借喻民族工业坚强的精神。它通过展示未来船舶―――水城市、水世界,来体现新能源、新空间、新生活,探索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情景和人类文明的新模式,让参观者提前体验未来水域城市生活的美景。
由南市发电厂改建而成的未来探索馆,作为展示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和传统能源(火电)向创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江水源热泵等)转变的窗口。记者看到,60块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装置覆盖于主厂房顶,较好地展示了建筑与太阳能的有机融合。165米的大烟囱则改建成一座气象景观塔,外形设计为一根巨型气温计,能通过不同的灯光色彩表示不同的天气状况。
看点岂止这些:特钢车间变成综艺大厅和世博博物馆,飞机库改为时尚的休闲场所……“老九”在世博园区星罗棋布。
“办博”新典范
也许,这是对以往旧城改造一味“推倒重来”的反思。世博会的规划设计没有“喜新厌旧”,强调对历史积淀的关照,充分体现了善待环境、延续文化脉络的崇高境界。虽然有点像“旧瓶装新酒”,但也不一帆风顺,毕竟百年世博史,一直是有建造新场馆的悠久“传统”。
从“拆”到“留”,两个字折射出观念的碰撞。
“上海世博园区是上海乃至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像江南造船厂、南市发电厂这些老厂房、老建筑,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当我们提出要利用老建筑举办世博会时,曾遭到国际展览局的强烈反对,整整僵持了半年。”世博园区总规划师、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回忆,“最终,我们拿出一套令人信服的老建筑改造效果图,让国际展览局官员站起来鼓掌。”
“让全世界人民看到,我们既可以建崭新的建筑,也善于保护历史遗产。”吴志强在受访时表示:它将给人一个最新的认识,原来城市不一定要全部拆掉来办世博会,可以留下大量的遗产,反而更增添了世博会的精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认为,这个案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保护工业文化遗产方面作出示范。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也作出很高评价:上海世博会利用、保护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建筑面积,是1851年首届世博会举办以来最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