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资讯 > 热点新闻  > 正文
给城市“降温”应规划为先
发布时间: 2010-07-20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近日,滚滚热浪灼烧我国十多个省市,北京、河南、安徽等地先后遭遇40摄氏度以上高温。几十年来罕有的高温让人备受煎熬,同时也让人困惑,现在的城市为什么这么热?如何才能给城市“降温”?
     城市高温屡屡刷新,主要原因当然是天气因素,但城市一些人为地对环境施加的影响,更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最为关键和直接的,是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一些城市规模高速扩张,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些新建筑大多表现为高蓄热、非生态的特征,基本上是全密封、全空调设计,导致这些建筑犹如星罗棋布分布于城市中的“加热棒”,源源不断生产热量。屋顶绿化是国外城市普遍采取的最有效的建筑降温方式,可在一些城市,屋顶绿化的推广却十分缓慢。在北京,城市的绿化率在全国位居前列,不过绿化对于城市“降温”并未充分发挥作用。北京的绿化多以“平面绿化”(草坪)居多,而耗水少、“降温”效果更好的“垂直绿化”(树木、灌木),面积仍然有限。更不用说,北京还存在着大量的不透水地面,这些由水泥、柏油等组成的硬化地面,由于没有自然植被,无法通过水分蒸发冷却,形同一块块巨大的“吸热海绵”,大大加重了城区的高温和干燥。
     国际组织研究指出,高温天气很可能不再是一种单纯自然现象,而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等等相关。比如城市热岛效应,就让城市居民对高温的感受与农村居民有异。换言之,高温与城市规划建设间确实有着某种关联性。
     曾有幅反映美国西进运动的著名漫画:一个疯狂的伐木者,手执利斧,一路向西砍去,猛抬头,发现已到美国西海岸,背后是一片光秃秃的树桩。高温炙烤下,看着这幅讽刺城市化进程中漠视生态保护的漫画,我们或许也该冒冷汗,反省一下:当前许多地方的城市规划建设,有没有引入“生态”的思维,有没有将科学低碳高效的城市规划思维,以制度化的方式落实在具体的建设中。
     现在都讲究宜居,宜居之城最起码在生态上应追求一种“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效果。遏制高蓄热、非生态的建筑扩张,多用可循环再生材料,发展低能耗经济。增加城市“绿肺”面积,给生态系统“解毒”,变“火炉”为“氧吧”,这应该是城市的规划建设者们亟须思考的事情。
 

责任编辑: Ivy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