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创新,应综合体现在形态与功能的结合、功能组合的变化、空间的营造、建筑的生态性及建筑新材料的应用等方面。
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行为方式甚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不断前进的时代孕育的产物。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但我们的服务怎样能跟上这种变化?无疑,我们需要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做依托,比如“参数化设计”。然而,新技术的产生给了我们突破创新的机会,但我们不能只片面的追求形态。社会是多维化的,我们的思维也应该是多维化的,这样,我们的建筑才能真正的多维化。
尽管建筑形态上的变化体现了当代人们在审美观念上新的要求,但只有单纯的表皮或造型上的改变,而缺乏功能关系及材料应用等实质性的变化,并不能被称为创新,只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罢了。因此,我认为,建筑的创新不能仅体现在形态上,应更多地综合体现在形态与功能的结合、功能组合的变化、空间的营造、建筑的生态性及建筑新材料的应用等方面。例如,我国人口密度逐年升高,人们的居住需求空前高涨,这需要居住建筑向更高的方向发展。但是,去年四川大地震也警示我们,建筑的防震性能万分重要。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如何保证高层甚至超高层居住建筑能具有卓越的抗震性能,是建筑设计在结构上创新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再如,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占能源总消耗量的40%以上,我国建筑能耗也已占总能耗量的30%以上。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而人均能源储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节约能源是目前建筑业发展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能否在建筑中普遍使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以降低能源消耗,维持生态平衡,使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是建筑设计需要创新的方向。另外,打破传统的建筑形式,使建筑成为易拆卸或可移动,而取代建筑固定在一处的传统形式,不仅能避免灾害对建筑造成的损害,降低经济损失,还能为人类提供一种全新的空间体验,这也是一种创新。
社会的多维化、人们思想的多维化、人们生活习惯的多维化等,使当代社会走向渴望张扬不羁、表现自我的方向。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水平的需求之外,也要求较高的精神领域的满足。这些都体现在当代社会对服装、艺术品、建筑等审美要求的变化上。结合社会的这些需求,建筑设计者们应该站在形态创新的高度之上,做到形态与功能的创新结合,空间营造上的创新。而一个建筑师的前瞻性,往往体现在其设计作品中对于新空间的把握和对新材料的大胆使用上。而这也回应了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建筑设计的创新的主要支撑就是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