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本站独家  > 正文
伤痕美学,建筑再生的历史风景线
发布时间: 2010-12-01   来源:畅言网archcy  转载自: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原威廉纪念教堂门厅修复并改为展览教堂传奇历史的陈列馆

反观国内的近代建筑保护和发展,早在10年前台湾建筑师在上海苏州河边的仓库改造时就采用了这个理念,尊重和保留了大楼中饱含历史价值的部分——班驳墙面、深重铁门以及吱嘎作响的木板地面等,率先将伤痕文化带入建筑保护的实践中,而去年改造完工的上海1933老场房努力将伤痕艺术进行到底,这个当年远东最大的宰牲场为全混凝土建筑,在闲置多年后被改造为时尚、休闲、创意相结合的新地标,大楼修复时采用大量的水泥修补损伤部位,所有补痕均暴露无疑,完全颠覆了人们传统的审美价值观。

著名建筑师登琨艳在上海黄浦江畔的创意园区一景

当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建筑得到保护和利用时,伤痕文化必然会从最先的仓库工厂改造走向公建民宅,然而并非这样的残破风景越多越好,也要看场所看观众,避免走入伤痕唯美的误区,这些疤痕犹如一个个记忆的符号,是对历史无声的控诉,它们一旦被置于一个个精心预谋的场合里,其形象就会在周围环境的艺术衬托下更为强调和突显,使场所更具有视觉的冲击力,也更容易触及到大众的审美底线,这就需要受众有良好的心态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去看待和理解,通过伤痕传达的视觉信息去感受它们背后的曲折历程。而这些伤痕一旦离开了特定场合的意义和气氛烘托,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就会受到质疑,成为一堆可笑而扎眼的败笔。

上海1933老场房为全混凝土建筑外立面

 

1933老场房在修复时采用大量的水泥修补损伤部位,所有补痕均暴露无疑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