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本站独家  > 正文
在艺术面前,我选择技术
发布时间: 2010-02-04   来源:畅言网archcy  转载自:德国GMP 建筑工程师 

《墨子》有云:建筑只需要“高足以辟润湿,旁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霜雪雨露”就足矣,但是现在的新兴建筑,其造型可谓千姿百态,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讨论建筑的艺术气质。很多学术界人士,也愿意去讨论建筑的艺术比重到底有多大,而贝多芬的那句“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更成为很多人把建筑纳入艺术范畴的最有利武器。

一个真正优秀的建筑应该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所要解决的功能也是不同的,要根据每个不同建筑在社会中特定角色来对二者进行不断的权衡。不要盲目的追求艺术,也不要仅仅是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要让这二者相辅相成的创造出合理经济实用的建筑空间,以满足使用要求,并和周围环境进行协调。没有艺术表达的建筑是缺乏灵魂的空盒子,而没有技术质量保证的建筑是危险的“灾难”。

中青旅大厦(图片来源:百度)

我个人倾向“技术大于艺术”:从事建筑行业是依靠严肃的技术,而不是靠纯粹的艺术,艺术层面只占整个作品的10—15%。建筑更不是简单地装置艺术,它不可以说拆就拆,它带来的影响是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所以它需要极大的社会责任感。虽然建筑是属于艺术的一个部分,但跟音乐和绘画之类的纯艺术,是有明显的差异的。纯艺术对于社会的影响,始终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的,但建筑就不同,一旦建成是会在客观上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产生影响的。当然这个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就使得建筑师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承担着很多的社会责任感,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

建筑是一个团队协作的结晶,是集体智慧的成果,而不是单体、个人的成就,依靠个体是成就不了一个伟大的作品的,背后的团队团结一致才能成就一个伟大的建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懈,包括甲方的资金、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等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师需要有社会需求,要以人为本.要做好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材质的把控,这种建筑观也是我工作多年,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是我工作的主要理念。所以,如果抛弃基本的框架和支柱,抛弃严谨的技术,单凭异想天开地去设计新奇特的东西,我个人是很不赞同的。

在当今中国的建筑创作中,大量充斥着抛弃文化追求,忽视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创造和继承的建筑,以追求新、奇、特、怪、洋为荣。我始终主张建筑创作应回归建筑本体,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要对中国的国情包括从资源消耗型转为资源节约型、保护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加以认真考虑,而在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等引导建筑业发展的今天,对建筑设计的层面要包含更多具体的技术因素。

对于公众性较强的建筑来说,公众的关注必不可少,单纯地追求艺术更是不可取的。需要强调和注意的是当下的建筑质量问题,我们身边已经不缺少各种充满奇思妙想的建筑物,但大多数都是多拉快跑的模式下堆砌出来所谓的made in China建筑,经不起近距离接触,甚至可以用“极为粗糙”来形容,现在我们城市,已经不缺少天马行空,也不缺少浪漫的空间的理念。未来这几十年我们应该认真做的事,是踏踏实实地去把每一座建筑质量控制好,而不是单纯的浮想联翩和“自恋加炒作”。总之,那些真正感动你的决不是技术和艺术任何面“发育不良”的建筑。

或许是我受德国严谨的建筑风格影响比较大,我始终坚持简洁的设计风格,形式的朴素和材料的统一是我在工作中始终信奉的准则。创造出经济、持久的建筑空间才是一个建筑师应该做的,自我表现的形式多来自艺术家的奇思怪想,缺乏与建筑的自然特性、建造技巧及使用方式的有效关联,所以建筑不是简单的艺术作品,在艺术面前,我选择技术。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