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设计到城市规划,有个一贯的、几近永恒的观点“最”——最高、最新、最大、甚至最强!
这个观点一直都有无意间左右着一部分建设者与设计师,而设计中无数必须解决的问题却无人关注。于是造就了庞大而无序的城市、拥挤而混乱的街区、巨大而冷漠的建筑。当今一个接一个城市被指责为不适宜人生活,越来越多的建筑因为其形态、体量和空间尺度令人倍感紧张和压抑。每每“最高建筑”、“最大大学城”、“最大商业区”、“最成功体育馆”、“最大的真空垃圾收集系统”等等各种“最”见诸报端,往往就马上招来最令人激动的争议。立场鲜明的支持方和同样立场鲜明的反对方,都有充分的合理的理由、目的、证据甚至理论依据为支撑,统一思想成了永远都不能实现的美好的梦想。在这相对自由和多元化需求的今天,设计一直在争论的夹缝里低头前进,建设永远在责骂的风暴中顽强进行。

最大的大学城规划图
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行为,有特定的时效性、地域性和阶层性,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是这理由却不应成为某种不良动机的遮羞布,设计更应该有一定的社会性,应该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美国街区被盲目作为城市发展的“样本”
现实中,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常常不愿意离开一些误区,在标榜某个“最”的时候,几乎一无例外地隐含或张扬了虚荣和功利。而更可悲者,是大众或某些阶层对此等明目张胆的阴暗面的无原则忍让甚至纵容,使大众的意志生生地“被代表”了。而最贴近人工作、学习、生活乃至生存必需的各种“最”却乏人问津,人的各种行为、各种需求本应是设计的出发点,更应该是设计的终点、目的。而当今的设计,更多的仅仅是惯性思维阴影下的惯性设计,是在浅表地追求视觉的满足,其设计时尚性要素几乎完全挤压掉其他更多更重要的设计要素,使设计的结果成了彻头彻尾的“面子工程”。

从“千人一面”到“千城一面”
当然,面子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它不应该是千人一面地,不应该刻板地所谓统一,也不应该是设计的首要目的,更不应该是设计的全部。
如果说建筑和城市都是一个有机体,有生长、成熟和消亡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之间,当然也应该有损伤和再生的现象。损耗、伤害几乎是所有有机体不可避免的,而城市、街区与建筑同样会经历相同的过程。此间,建筑单体往往被无知地因旧而拆,城市街区也屡屡因旧而毁。保护、传承在高速城市化发展中沦为书生般的哀叹,建筑和城市在陈旧和损伤后得不到必需的更新和再生。

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人民公园”
在当今世界主题是可持续发展、是节约环保、是绿色生态。体现在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这些要求绝对是设计的本源。设计应该是使修桥建路不等于砍伐路树、使设备管线的增减维修不等于动辄挖道掘地、使城市更新不等于大量拆毁旧房古建、使美化城市不等于大兴土木、使更多的建筑被使用至其年限而不是早早地推倒、使建筑和社区更加多元化而不是统一整个城市的颜色或风格、使所有的公园不再是人民公园的赝品,使……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便利,使路上行人有更多的笑脸和笑声。
相反,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如果从研究人的行为与需求着手,以“最大限度”地从节约环保、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等高度为出发点,无论是小到单体建筑还是大及城市区域,那么设计的成果必将是另一种结局。从某个狭小的局部空间营造到建筑单体设计再到城市规划,作为指导思想,作为设计的方法论,这些观点应该被强调和遵守。同时,在实践应用中,更应该勇于探索、尝试与创新,以求使设计更加接近于自然、客观、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