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本站独家  > 正文
刘延川、佟晓威:“C”与“Office”
————访谈中旭数字建筑工作室(ZX COffice)主持建筑师刘延川、佟晓威
发布时间: 2011-06-02   来源:畅言网archcy 

  

中旭数字建筑工作室(ZX COffice)主持建筑师 刘延川(右)、佟晓威(左)

中国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既是我们有限的物理之所能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 ——贝聿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有5000年之久。但是令人惊奇的是,纵然有这么深湛的文化底蕴,可是在建筑方面却至今没有出现过一位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建筑师。前不久,畅言网专访了中旭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的两位主持建筑师刘延川与佟晓威,专门探讨了怎样在建筑中更好的把现代化数字技术与中国文化融合一起,形成具有中国独特魅力的建筑风格。

畅言网:数字建筑工作室的英文名字是C-Office,是不是代表了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刘延川:我们之所以起了一个英文名字,主要是因为英文的缩写方式能够用最简单的形式包含比较丰富的内容。工作室的英文名字COffice代表了我们为自己设定的发展方向。我们特别喜欢C打头的三类英文单词,第一类是跟计算机-Computer有关的词,计算机技术使建筑设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希望积极投入到数字化设计的领域中来,在当前来说就是参数化设计。第二类是是跟文化-Culture,尤其是跟中国文化,Chinese Culture有关的词。我们希望把我们理解的文化和我们的实践联系得更加密切。这不是说一定要做文化建筑,或者说把所有的研究都跟建筑结合起来,而是包含更广的范围。我们想要去做一些文化推广的工作,策展,出版等等都是我们的工作范围。第三类是合作-Cooperation。我们对合作的真正理解理解是我们在西方学到的。这里要简单介绍下我们的教育背景,我们两个在伦敦建筑联盟读书的专业叫做“设计研究实验室”(Design Research Lab,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简称AADRL),它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TEAM-WORK。一方面团队合作很残酷、很痛苦,但是同时这种模式也带来很多乐趣,那两年的经历也是我们每个DRL毕业生不能磨灭的一个体验。我们希望把这种合作模式可以通过我们成立的工作室推广的更远。如果常见三维坐标系来直观表现,我们的一个方向就是数字化设计,另一个方向是文化推广和传播,这两个方面都可以通过合作来达到。

佟晓威:我来说一下我们为什么对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我们特别关注如何将中国文化与设计独特的结合。其实中国文化底蕴非常深厚,那么为什么中国文化在中国建筑界的话语权却这么弱?我们虽然在欧洲学过建筑设计,在西方国家也生活、工作过。但是我们骨子里还是来自中国的建筑师,我们都相信中国文化的强大感染力,这就是我们最终要回来的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当然这也是我们将来重点关注的一个方向。

畅言网:数字化建筑所起到的革新作用主要在哪些方面呢?

刘延川:我觉得现在的社会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已经跟原来很不一样,而且还在持续变化中,变化的速度非常快。但就建筑设计来说,数字技术发展有30年了,但是真正取得突飞猛进的也就是近期5、6 年的事。以前的阶段都是在研究摸索。比如第一阶段只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其实主要就是画图。到了第二阶段,基本是以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为中心展开的。他们开始在设计前期运用动画技术,研究虚拟现实。第三阶段就是以欧洲为中心了,确切的说应该是以我们就读的学校即AA为中心开始的。当然现在欧美很多大学都有了这方面的课程,做的也非常好。AA介入到数字化建筑领域里应该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那个时代软件技术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强大,但是它的思维观念已经开始了。现在很多知名的建筑师都是从AA毕业的,他们对建筑的理解是非常扎实的。有了这个基础,那么数字化建筑的研究与AA本身的对建筑的探索就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佟晓威:是的,应该说数字化工具提供了了很多建筑师以前一直在梦想的需求和条件。为什么数字化工具的引入对建筑学冲击那么大呢,我觉得是因为它让建筑学从根本上、设计方式上有一个发生改变的可能。过去的建筑设计是定向的,线性的,单向的一种方式。现在有数字化工具的出现,本身体系的独特性和自身的逻辑导致了现在的设计过程更像是进化的过程。从生物学来类比,进化不仅要有一定的种群复杂性,还需要有一定的基数,这样才能够有足够的多样性去选择。以前这个可能是建筑师比较头疼的事,因为工作量太大,不可能快速来完成。但是数字化却提供了这种可能,工具的发展对设计过程会有一个颠覆性的影响。所以我感觉数字化工具不仅要运用到实践中,而且要运用的更广泛。

刘延川:现在针对数字化的争论也比较激烈,新名词也很多,现在流行的一个就是参数化设计。我感觉不要机械僵化的来理解参数化设计这个名词,要看它的实质,而不要拘泥于名词的含义,尤其不能拘泥于翻译过来的名词。我们需要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待它。数字化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可以让我们重新的去看待中国的文化。不仅是建筑,也可以是所有的文化。它可以给你提供一种新的看待事物和介入的一个角度。

畅言网:现在的建筑市场也很开放了,那么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对我们本土建筑师有什么挑战呢?

刘延川:太多了,全方位的,像理念、工作方法,职业精神、职业基本素养等等。

佟晓威:对,我觉得在大发展时期,发展速度比较快,注重“量”在第一位,这无可厚非,也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这样就会导致设计周期很短,建设周期也很短,从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但是西方建筑市场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西方建筑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完善自己的体系,比如自己的工作方式。中国市场开放之后,西方的建筑师就有了施展自己的平台,所以这对中国建筑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畅言网:国内国外有很多知名的建筑师,您最喜欢的是谁呢?

佟晓威:我比较欣赏那种对建筑充满热情的建筑师,对建筑设计充满热情,这种建筑师可以把建筑诠释的非常纯粹,当然从建筑中也能感受到其独有的气质,并且在设计过程中有很好的把控能力,可以将自己想要的感觉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建筑师是值得我敬佩的。像路易斯康,就是这类建筑师的代表。总的来说,建筑这个行业,如果想从技术上实行根本的革新,是比较难的,而且这也不是建筑师能够主导去完成的。建筑师更像是一个协调者组织者,也更愿意从设计方式上想一些革新。西方的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是有延续性的,而且延续的很好。虽然中国近代的文化冲击及东学西渐导致文化阶梯性差了一点。可是能不能用一些方法让它平稳的过渡呢?我想这才是建筑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责任编辑: Liang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