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本站独家  > 正文
中国缘何“千城一面”?
发布时间: 2010-01-03   来源:畅言网archcy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发展的雷同现象举目皆是,城市“克隆”已不是科幻故事,但这多少让我们感到“文化单一所带来的乏味和呆板”,笔者认为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就要从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文化与建筑的产生孰先孰后,已很难考证。人的举手投足、言语之中透露着点点滴滴均如文化汪洋中的涓涓细流,而建筑就如汪洋之中的贝壳或彩石,如此看来,建筑之于文化犹如贝壳之于汪洋。

文化滋养着凝固的建筑,建筑又体现着浓缩的文化。建筑的形势与特征始终关系着文化的内涵与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发展的雷同现象举目皆是,城市“克隆”已不是科幻故事,但这多少让我们感到“文化单一所带来的乏味和呆板”,笔者认为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就要从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

本土城市建筑特色渐趋相同 “千城一面 高楼丛林”

 “五四”以来,西方的新思潮、新理论不断涌入尘封国门数百年的中华民国,国人的传统思维不断受到持续、猛烈的冲击。其时,建筑与文化的冲击和动荡多局限在小范围内,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冲击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十年。中国传统建筑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已不复存在,新的文化观念已无法继续滋养传统形制与风格的建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社会功利主义驱使、设计价值观念趋同等原因,具体展开来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土地所有制

由于中国城市的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由政府统一分配、规划、建设、管理,并且在城市化的初期往往进行大规模统一规划、设计、施工,使大片的建筑在形态上、风格上都十分统一,难免单调。

历史保护意识及相关制度的空白

欧洲各国在工业化初期就非常注重对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及时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完善了对历史建筑、街区保护的制度,如意大利的古城保护制度形成了现存完好的建筑风貌。

而我国在城市化初期一味大拆大建,丧失了大量优秀的历史建筑、街区、古城,而这些物质形态一经毁坏,实难恢复,这种建设模式长期进行,未及时形成有效完善的控制机制。

现代主义建筑席卷全球

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于欧洲工业化初期,其出现符合城市化进程和大工业生产的客观需求。同时,迎合了现代人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建筑蓬勃发展,在现代建筑的手笔下诞生了现代的都市,为后来者竖立了学习和借鉴的范本。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入快速建设、发展的时期,而这一时期西方世界在建设上已形成成熟的技术、模式。中国的快速发展从中吸取了大量的经验,在学习、借鉴中形成的快速建设模式并未顾及城市面貌、建筑风格这一层面的问题,导致地域性、传统性难以植根城市,造成千城一面的城市、建筑风貌。

“中国特色”无处寻归宿

我国城市建筑风貌“千城一面”的现象早已引起广泛关注,寻找“中国特色”的建筑、城市风格成为众多设计师和建设者的关心的问题,可是我们不难察觉一种客观存在的尴尬:泱泱大国,难寻“中国特色”!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