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本站独家  > 正文
多元化的体验式建筑是大势所趋
发布时间: 2010-01-26   来源:畅言网archcy  转载自:大地建筑事务所杭州分公司 
现代主义的信条是“形式追随功能”,但这句话在今天似乎可以改改了,可以说:“形式追随体验”或“形式追随形式”……

观察当今中国社会,民族性和文化根基已日趋淡漠。今天已经很难找到真正传统文化认同或继承的建筑语言,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变迁,公众越来越认同西方文化或者说是舶来文化,这种认同在建筑领域体现出表象化和图像化特征。其实,这也并非仅为当代中国建筑语境的特点,其与全球建筑文化发生的变异息息相关;特别是在信息及传播手段泛滥的今天,建筑成为一种媒介,一种图像。社会认知模式发生了变化,对于大多数受众而言,建筑作为图像的经验先于任何既有的知识框架。这一特征在非西方社会愈加显著,形式已成为当代建筑与使用者沟通的第一媒介,图像化特征也是后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图片来源:天一论坛

在这以前,我们的建筑观点来自现代主义——否定形式,探索建筑的本质和秩序等等,这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二战结束后欧洲复兴和机器化大生产带来的现代性所决定的,因此,现代主义的信条是“形式追随功能”,但这句话在今天似乎可以改改了,可以说:“形式追随体验”或“形式追随形式”。

当下进行建筑创作所呈现的风格多样性,是当下建筑语境的多元化和去精英化,无非反映出决策的市场需求化和人群的多元化

大多设计师把先前的东西(各个时代、地域建筑文化、风格、形式等)放在一个篮子里,看成全人类的财富。现代文明带来的信息、交通的高度自由,打破了地域性,在西方出现了“中国城”,在中国出现了很多欧式建筑,出现了“国际社区”,这些都是需求的产物。“需求”是经济社会的关键环节,没有需求社会就不必要存在,形式不论追随功能、体验还是形式本身,需求都是其核心。需求的多样性带来形式的多样性,需求可以是功能的、文化的、体验的、甚至是反叛的。

根据上述所论,随着社会发展和世界的交融,交通、信息的愈加便利,从整个建筑领域来看,多元化的体验式建筑在我看来是将来建筑的必然趋势。但反观众多的舶来品式建筑的社会现状,提出、推广建筑创作中的中国地域性、文化性也应该是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中国有许多值得传承的优秀文化。北京的四合院、苏州的园林、福建的土楼各有特色,在建筑的创作态度上中西方也有诸多不同之处,中国更多的是师法自然,讲究天时、地利、人合。这又和当今世界建筑趋向更为节能、绿色不谋而合。

地域性的根源是各个地区的需求不同(包括气候、文化、地貌等不同)所产生的结果。比如看到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云南的吊脚楼。目前城市规划领域在以往众多千篇一律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提出了品牌城市的概念,即城市的地域性、特殊性。而建筑在城市名片中的特殊地位也使其有更注重地域性的责任。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