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中国建筑的“钙”流失在何方?
发布时间: 2010-04-07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而建筑寿命只能持续25-30年。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4月6日《中国日报》)

未老先衰 (图片来源:陶小莫/画)

看到这样一组数字,相信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无尽的悲哀——原本我们以为相对上海轰然倒塌的“楼脆脆”的偶然性,我们绝大多数人住的房子必然都是安全的,但现在才发现我们其实都是住在“楼脆脆”里。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这是我们在每一个建筑工地都能看见的标语。曾经,我们对这个“质量为本”字样信任无比,将我们毕生的积蓄与之交换,或将我们后半生的“房奴”生涯托付给它,以期换一个“百年”安居的梦想和希望。但这个梦想所面对的现实却是如此残酷——今天我们30岁出头,还算年轻力壮,还能背负得起“房奴”重压,可我们为之终生奋斗的房子居然只有30年的建筑寿命!难道我们到60多岁的时候还要为“安居”重新造梦?到那时,岁月掏空了我们的精力,哪还有气力返归社会重新打拼?请原谅我如此悲观,因为即便相对我们那界定模糊的“70年产权”,这区区30年的平均建筑寿命,也实在太过短暂。从现在来看,关于“70年产权”的种种争议,完全是一堆空谈。房屋本身质量都无法支撑到70年,谈“70年产权”哪里还有立足的基点?

 那么,究竟该拿什么拯救你——中国建筑质量?我想,仅凭借政府号召,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是根本不够的。上海“楼脆脆”之后,各种普查、监督、号召、批评的行政声音和动作没少过,然而更多的“楼脆脆”和“楼歪歪”却前仆后继地涌现出来。这说明,当下的行政作为,根本没有挖掘到“楼脆脆”问题出现的根本,更无从谈起根治问题。若靠这般弱力将建筑寿命延长至100年,岂非笑谈?

在当下的中国质量语境里,建筑寿命的含义之一是绝对的建筑质量低下问题,新建房屋没几年便成危房,非拆不可。关于建筑质量的成因,其实很容易剖析——在当下高地价的语境中,成本的加大压缩了开发商们的利润空间,那么他们只能靠以次充好、缩减程序等手段来减少建筑成本,以求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另外腐败高发是建筑领域的一大特色,近些年来土地规划、建设、银行、质检、环保、人防、消防、园林等政府职能部门,但凡挖掘出来一个蛀虫,少有不与房地产开发挂钩的。在一个房地产项目开盘售卖之前,不晓得有多少“灰色成本”的付出换来了一路绿灯。而这些“灰色成本”,无疑也压缩了开发商的利润空间,固然一部分会转嫁到高房价中去,但必然有一部分会以偷工减料来进行消解。

而在当下的中国行政语境里,建筑寿命的含义之二:是一些建筑在地方政府一轮复一轮的拆建过程中,沦为了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牺牲品。拆旧建新,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放眼望去,一些城市规模宏大的旧区改造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在这个过程中,甚至出现了拆新建新的新闻——扬州两个住了没几年的新小区被通知要拆迁,原来是土地使用权偷偷二次挂牌出卖。为了追求GDP,一些地方政府已经不满足于一次出卖土地所得和高房价利税所得了,为了政绩他们已经无所不用其极。

归结起来,中国建筑短命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道德和企业道德的双重贫血——只顾眼前利益的最大化,不顾及对公众生命安全的危害,不管对社会财富造成的浪费,也不管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巨大损坏。只有清晰辨明这些根本原因,适时适当修改涉及建筑质量的法律法规,适时适当修改政绩评价的方式和准则,才能真正改变中国建筑寿命过短的尴尬局面。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