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许斌:圆公众安居梦的两种方式
发布时间: 2010-04-19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圆公众的安居梦,大致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学习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大规模的“公屋”、“组屋”计划,给予公众底线性质的住房保障,保证其“居有房”。

第二种,是保持收入与房价的适当比例,使得绝大多数公众有能力消费得起市场性质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商品房,政府仅为相对很低比例的极端低收入群体提供保障性质住房。

两相比较,后者远远胜过前者。因为与前者相伴随的,几乎必然是居住面积狭小,以及以楼价高昂为核心的基础硬件设施、基本生活物资的使用成本高昂,不仅必然造成普通公众的生活质量下降,而且,因为行政权力、行政行为切入私域过深,还必然或重或轻地阻碍社会活力的释放。尤为香港为甚,以稍高一点的标准衡量,香港的极端“蜗居”特色的“公屋”制度,实际为现代社会在解决公众基本生存需要环节上的最失败典型之一。

香港模式却为部分论者以及城市漂泊者艳羡,亦并非是香港模式有多好,而不能不很遗憾地说,是各种因素导致了,在我国部分城市以及地区,于住房问题上,着实是现状极端恶劣,恶劣得连底线都快没有了,至于越来越多公众都不能再对自己的劳动价值抱有信心,于是将香港“公屋”模式这样一种极端失败的典型当作了救命稻草,不敢再奢望生活质量了,就剩下希望政府至少能于不合理现状前提下、提供给自己小得不能再小的遮风挡雨之处了。

那么,设想另一个前提,现在,中位数的公众收入与市场房价保持适当比例,国际惯例是物业税前提下的房价为家庭收入的3-6倍,既然中国暂不实行物业税税制,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并不高,我们假设,一套城市中心地段一百多平米的精装修公寓房,或者城市近郊建筑面积200来平米、带小花园的一套小别墅,其市场价格,就是中位数的公众家庭收入的5至10倍,绝大部分公众,还会孜孜在意于政府的保障性质住房吗?还会艳羡香港那相当失败的“公屋”模式么?

此种设想,绝非空想,而为相当部分国家公众的基本生活方式,于中国也不应例外。在技术层面上不构成难度,在自然资源上也不构成难度——中国为大国,有9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尽管人口数量居世界各国之首,但人口密度并不算太大,不至连国人并不奢侈的居住梦想也满足不了。而新加坡与香港,之所以选择上述之第一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实在与两地的人口高度密集有关。饶是如此,新加坡的人均居住面积也达到了25平米,且还是使用面积而并非建筑面积。(《联合早报》)

而国内现状,偏偏背乎理论,原因所在,在于对各种社会资源的、行政性质的选择性配置,至于优势的自然以及公共财政资源被重点配置于少数地区以及城市,便是通俗说的“将部分地区当欧洲建设,而将另外的地区当非洲建设”,至于地区间发展差距越拉越大,大量人口被迫猬集于少数地区,人为制造出了广袤国土范围内的、座座孤岛似的“香港效应”,于是需求畸型旺盛,楼价畸高,炒风愈盛,任何行政调制措施,无论是增加供给还是增加持有、交易成本,因为没能触动、甚至还无意中强化了对于社会资源的选择性配置,结果都不可避免会再次助推楼价。

因此决定了,无论于整个国家,还是于具有一定程度之整体性质的局部地区——譬如重庆——真正要圆公众的安居梦,首先要突破的,就是要变自然资源的行政性配置为市场配置,要实现税费征缴、分配全过程的财权与事权挂钩、财权与公共服务责任挂钩,以避免弱势地区“被雷锋”、被“抽血”供应强势地区或城市,以协调地区间发展;次者,是要协调社会分配,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分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双管齐下,以赢回大国优势。

以重庆为例,只要实现了下辖40个区县的共同发展,只要实现了社会分配的公平,就一定可以从根本上缓解人口畸型猬集的现实矛盾,大国、大区优势得以发挥,公众收入会与房价保持适当比例,且住房资源不再稀缺,辅之以一定税费手段,房屋会真正回归于居住本色而并非为炒作用品,重庆公众,就越来越能够更轻松地负担得起城市中心地段一百多平米的精装修公寓房,或者城市近郊建筑面积200来平米、带小花园的一套小别墅,公众生活质量高,且社会运行成本低,社会活力将得以充分释放。

反之,在不改变人口的畸型猬集前提下,冒然师法香港,虽不惜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农民工公寓之外,于10年之间,就建4000万平方米的公共租赁房,效果却不一定会好,结果极为可能是区县间差距加速度拉大,便是优势地区,也是人口高度猬集,社会运行成本高昂,公众生活质量低下,所谓“相当于同类商品房出租价格的60%”的公租房租金,可能比改造前100%标准的市场出租价格更高。而且,社会经济在发展,人的消费欲望在提高,建筑面积35-80平方米的“鸽子笼”式户型,除非是永远不协调地区间发展,不实施社会分配改革,不着力于提升公众生活质量,否则,必然会被抛弃的,现在怎样修起来,以后,就可能怎样炸掉。(新华网)

 这样说,绝不是要否定重庆市扶助民生的良好初衷,但初衷虽好,毕竟要最后切切实实地增进了公众福祉才真正有意义,不要忘了,经济规律是不会为个人意志所转移的。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