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虚构左右间咖啡的院
发布时间: 2010-07-05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一切都是左右间的。

爱情是在左右间的,向左走,失之东隅;向右走,收之桑榆。

成败是在左右间的,所以有句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痛苦和快乐是在左右间的,乐观主义者看事情好的一面,悲观主义者看另外不好的一面。

所以,幸福是在左右间的。

王晖 一位“很踏实”的建筑师(图片来源:百度)

隐藏于颐和园东一隅的“左右间的咖啡院”(图片来源:新华网)

这里是一间似是而非的咖啡庭院。不是星巴客、不是上岛咖啡、不是可以在流水线上大量复制的标签式产品。主人的个性赋予了这里非一般的状态:工作和生活都是要有态度的。

冬天正午的光线穿过院落内的树枝、穿过坡顶灰瓦房的红漆南窗,混合着树影与窗影一起一股脑地洒向白顶、白墙、白色地面的室内,洒在“一米田”那个长满了绿草的茶几上,像是具有触觉般地,轻抚着浮在草上的咖啡杯里飘出的浓香。

鱼缸房顶 让人唏嘘的建筑创意(图片来源:新华网)

光线同时洒在三角形的镜面做成的咖啡桌上、洒在镜面做成的吧台上、洒在组成吧台的数千册混砌的书墙的结构上,又被这些材料反射出去,形成更多的光的通道,晶莹地将空间充满,实实在在地充满。桌椅的影子、人的影子、窗影与树影浅浅地被表现出来,就像一组空间的画和时间糅在一起,却又要让人忘了时间。留在这虚构一般的空间中,需要调动形成感觉的多种器官,去体验,或者去幻觉。

其实这种对虚构的体验在刚刚踏入这个位于圆明园东门内的小院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了,院内的地面是碎石铺就的,枯山水一般的意境,它上面的一切物体仿佛处于一种飘浮的状态。其上的行走,就像是人与环境的一种交流,觉得自己也浮着。

冬天院子里的景象(图片来源:新华网)

最主要的一个物体就在这个时候进入了眼睛:冰一样的立方体,“有保留地消失”在竹丛之中。这是设计师刻意营造出的一种视觉效果,新的建筑谦虚地消失在老的环境当中,却通过镜面不锈钢的变形反射又含蓄地存在,环境的影像与人的影像映衬其中,并且随着人的走动,影像的变化让建筑活了起来。进入这个建筑的内部,是一个悬挑的卫生间,暖暖的光线重又回到眼前,但不同的是,这次是穿过了整个玻璃屋顶上的水池而进入的室内,水里的鱼像鸟一样在人的头顶游着。水的波纹搀和了日光和鱼影,泻在木质的墙上。脚下也是同样的整块玻璃地面,人似乎没有了重量感,在空间中有些漠然地享受着,忘了这是一个卫生间呢。

夏季的院子 荫郁葱葱(图片来源:新华网)

虚化的盒子的上面是室外的一个餐厅,但却意外地有着一种似内似外的感觉,像是半间房的内部:温暖而细腻,房子的上边的一半被刻意地去掉了,天和树木的枝子进入到房间当中。同样由镜面做成的桌子又将这种环境的感觉加强了:桌子里边有一个世界。如果就餐,餐盘就放在这一实一虚的两个世界的界面上,滋味儿一定不同。坐下并放眼四周,圆明园的古朴与苍桑映入眼中。

如此创意 旧物利用 自然随意(图片来源:百度)

“设计无大小”记不得是哪位大师的名言了,是的,在这里,哪怕一张桌子、一个茶几都是原创的设计。“一米田”茶几就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这样的设计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有生命的设计产品中得到表现。在享受物质的产品后,也得到了精神的愉悦。原来城市生活的一些问题可以如此这般地解决,自己可以轻松拥有这“一米田”,体验耕植的快乐。

设计是对情感的描述、设计是对观念的完成、设计是对自然的态度、设计是对人文的延续,这些状态就像是左右间咖啡的英文名称一样:混合但却充满活力。北京城需要现代性,更需要自然和人文,她不应是复印机的作品,重复和单调;不应成为没有特点的城市,高楼大厦的巨大阴影在夺走阳光的同时,也抹走了历史和自然的痕迹。

城市需要体验,无论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