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深挖城市建筑设计: 城市发展绕不开的精彩
发布时间: 2010-06-21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都说建筑是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脊梁和灵魂,建筑之于城市的意义可见一斑。言及建筑背后的设计单位自然也是功不可没:聚集于昆明的国内外建筑设计单位,它们为昆明城市建筑添砖加瓦,提升了昆明的城市形象,丰富了城市功能。

昆明市区(图片来源:百度)

在现代新昆明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愿景之下,昆明城市建设“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更为明确,超高层、地标性建筑等高频词汇日渐成为昆明建筑的努力方向。

依托昆明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各家建筑设计单位也找到了各自的拓展空间。从最开始的摸索,摸索过程中的盲目,到之后方向逐渐明晰,聚集于昆明的建筑设计单位看到了机遇,也感觉到了压力。

如今的昆明,建筑星罗棋布,色彩斑斓。放眼望去,建成区,作为中国最早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昆明,除了那些沿袭历史印记的老房子,早已拔地而起了一栋栋现代高楼,多姿多彩的建筑单体共同铸就了昆明城市的风格。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昆明目前丰富建筑元素形成的背后,得益于那些聚集在昆明房地产市场上的国内外著名的建筑设计单位有:云南省设计院、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正东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以及澳洲柏涛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五合国际建筑设计集团等。这些设计单位为昆明城市印记形成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不断汇聚的精彩,是昆明城市发展绕不开的话题。

建筑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标识

80年代初,昆明房地产市场刚刚起步,那时候的建筑还谈不上什么风格。90年代开始,一些人辗转去国外取经,但由于时间仓促等原因,取经回国的理念、建筑风格等多比较肤浅,并带来了“欧陆风”泛滥的局面。当时,“欧陆风”泛滥已经成为全国现象。

盲目路上的不断探索

“欧陆风”在昆明横行了十余年。云南省设计院建筑设计研究分院院长、高级建筑师张军介绍,在2002、2003年左右,昆明建筑的“欧陆风”达到顶峰。那时候,昆明房地产处于高位发展阶段,几年间大量新盘涌现。不少“洋名”小区就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如维多利亚、波西米亚、挪威森林等。

此后,由于人们的消费水平得到提升、需求日益多样化,昆明建筑在本土以及外来设计单位的共同作用下,在不断探索中逐渐走上了“多元化”发展之路。比如,建筑设计更注重细化,日照、层高、观景效果等方面都成为考虑方向;自然、绿色、环保等理念被逐步引入楼市,给昆明市民的生活注入了更多活力空间。

建筑设计开始有了国际定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国富民安即大兴土木的传统。昆明是全省经济、生产力、科研创新力量和营销额超百亿的企业最集中、工业增加值最高、民营企业发展最快的城市。2003年5月30日,随着建设现代新昆明重大决策的公布,昆明史无前例的造城运动拉开序幕。

在这样的大决策之下,过去处在“口袋底”的昆明,不断朝着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桥头堡”的核心城市,区域性国际化大都市的方向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昆明城市建筑中的国际化色彩也日渐浓郁。

从不断“长高”的建筑高度中就可见一斑。以往的昆明城市建筑百米就是极限,超过百米的建筑寥寥。这一两年,昆明建筑高度蹭蹭往上走,168米的南亚第一国际、186米的欣都龙城、333米的南亚之门…… 不断被刷新的建筑高度诉说着昆明城市不断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历程。

此外,除了本土知名的云南省设计院、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建筑设计单位,昆明市场也不断出现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单位的身影,北京正东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澳洲柏涛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五合国际建筑设计集团等为昆明建筑的国家化之路不断出谋划策。

昆明建筑设计单位 “国际化”经验不足

“昆明城市建设大规模展开,不论是新城开发,还是新博物馆、文化宫大型公建配套的建设,都给昆明建筑设计行业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詠雪分析,这些新机遇也进一步激发了设计师们的创作激情,使得更多更好的建筑得以产生。

与此同时,昆明城市在发展,人们对建筑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王詠雪表示,随着居住理念的差异化不断扩大,小空间内功能如何实现多样化、在高密度建筑群中如何实现与自然的亲近等新问题,也给建筑设计单位带来了很多挑战。

建筑大师张开济有句名言:“建筑设计不能只顾自己的一个设计,而要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和谐。”

“昆明的建筑设计单位,普遍存在缺乏直接同购房者的沟通机制,这样导致了建筑设计存在孤芳自赏、脱离市场的现象。”王詠雪分析,作为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单位,应该照顾好两个客户。一个是甲方,另一个是甲方的甲方,即,最终购房者或消费者。一个有责任感的设计单位,应该要很好地平衡这些关系,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说到底就是没有深入地挖掘昆明城市的风格,建筑设计脱离了昆明的城市特征,这之中就包含对昆明市民生活方式的深入分析。

此外,昆明建筑设计单位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一味地追求高效,在建筑设计之初思考不够细致,导致日后的建筑功能粗糙;本土建筑设计单位与外界的交流不够广泛,对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比较滞后,特别是对国际化项目的参与还不多,日后打造昆明国际化建筑时,可能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

王詠雪建议,昆明建筑设计未来应该更多、更主动地利用昆明的太阳能等外在资源。同时,建筑设计单位在更好地为甲方服务的同时,要有更超前的眼光和胆识引导甲方,创造出兼顾经济效应和实用性的建筑。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