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在场”的姿态
发布时间: 2010-03-05   来源:网友烈酒配孤独投稿 

 

公共艺术教学,应该是一个在公共空间和特定环境中全方位地探讨艺术创作的教学课题,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幅壁画或是一件雕塑的创作问题,它首先是一个思维方法和思维角度的问题。公共艺术创作与所在环境有着内在的因缘关系,它是对这个特定空间的整体性回应,是在对这个特定空间精神认同的基础之上的视觉创造。对环境多方面品质的理解是艺术创作的前提,创作者对这个空间的认知和感悟,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艺术定位,因而,艺术作品的现场感和真实性是我们切入公共艺术创作的重要思维角度。

当我们在巴黎的拉德方斯,从那巍巍耸立的新凯旋门回望城市远景中的古老凯旋门,这个串联着城市数百年岁月的中轴,洞穿了我们对这座巨城发展历史的所有想象,而在我们脚下,那浅浅的斜角,那独特的地砖图案,总在暗示着某种脚下的步履和这神奇中轴的牵连,暗示着每一个过客与那悠长历史之间隐秘的联系。

当我们在巴塞罗纳的老城海滨,从哥伦布手抚的热土广场上,走过彩虹般流动的栈桥,我们也同样置身于悠久历史的想象之中,置身于只有大海才具有的跨越性的联想之中。那彩虹栈桥既是对大海远景的回应,也是对历史远景的回应。她构成了每个人心灵风景的一部分。

这些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都以其突出的现场感而成为这片“山水”的一部分,并不断地提示着我们对于相关历史的理解和回想,同时也赋予了艺术作品自身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只有当其本身被置于造化之链的围合之中,才能够被看见或被感受。也就是说,这种作品的真实感是在公共空间环境之中形成的。这就要求公共艺术具有这一公共空间品质的公约性,这是公共艺术与一般艺术家个人创作作品的最大不同之处。这些艺术品的成功背后包涵着这些突出的素质。艺术家一方面被要求对公共空间的可见与不可见的因素具有个性化、创造性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善于让这种个性化理解体现出公约化精神,并还原成令观者激动的视觉形象。公共艺术课题就是围绕这些个性化和公约化的交错叠合的要求,来培养基本的素质。

鉴于这样的认识,我选择以校园为基地来开展公共艺术创作的教学实践,在校园中,在熟悉的环境中,让同学们进行一次实地实景中的公共艺术创作活动,由此来引导同学接触公共艺术创作和理论思考的真实命题。初次涉入公共艺术创作,以一个现实而熟悉的环境和场景为平台,是具有挑战性的起点。面对校园这个天天生活在其中的环境来诱发同学的鲜活感受,这个感知来自于同学的亲身历验,来自于同学的生活感悟,来自于同学对环境背景的解读。这是一个与内心有着关联的、看得见的、触摸得到的创作过程。校园的题材使同学们以一种“在场”的姿态,为作品注入真实性与存在感,抓住这样一个切入点,以此来建立起同学的公共艺术创作理念和思维方式。

所有的人都是这个世界中的一个玩偶,就像我们喜爱的泰迪熊一样,人和人都是彼此相似甚至相同的。因为我们每天在同样的时间做同样的事:每天乘同一班地铁,不与任何陌生人说话。乘无数层上上下下的电梯,重复着的工作。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我们却极力去否认,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富有创造力的,是积极活跃的,但我们仍仅仅是这个世界中的一个玩偶。

作者:施慧,教授。

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系,1986年始师从世界著名壁挂艺术家万曼先生从事当代纤维艺术创作。1987年作品《寿》(合作)入选第十三届瑞士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实现了中国现代壁挂艺术走向世界的零的突破。90年代后作品以棉、麻、宣纸、纸浆等纤维材料为特征,在当代艺术的层面上体现出东方精神的底蕴,作品频繁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引起广泛关注。1989-2003年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2003年至今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学术主持人。著有《现代壁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来自校园的公共艺术报告》专著及多篇相关论文,2001年出版个人专集《素朴之诗——施慧作品》。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