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老建筑为城市增添韵味
发布时间: 2010-06-01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济南日报曾于本月初报道了市中区经四路343号一处清末民初时期的四合院将被拆除的消息,今天笔者获悉,此处四合院已被拆除,同时被拆的还有其南邻341号院落。笔者今天和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一起来到这个片区进行了走访,发现在中山公园棚改片区内还有几处老建筑保存比较好,也都各有特色,但去向还不清楚。

 笔者一行先来到纬三路59号,这是一座带阁楼层的二层洋楼,现在是一所医院的门诊,因为处于一小胡同的最里面,所以显得比较隐蔽。笔者看到这座建筑体量不是很大,但很精致。建筑坐北面南,平面整体呈方形。南立面前设半圆券侧面式的柱廊,屋顶为孟沙式,西侧二层的阁楼开有老虎窗。据该所医院门诊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原来是一处姓毛人家的私房,后来转让给了他们,小楼内部的格局没有大的改变,在一间屋内有地下室,但没有正规的楼梯。市考古所工作人员艾楠说,从建筑形制上分析,这座建筑应为德国人所建,虽然体量不大,但上世纪20到30年代济南商埠建筑的特点很明显,而且保存得非常完整,外立面、柱廊、门窗和内部格局基本都保持了原样,很难得。

从纬三路59号出来向北走不远,就是经三路和纬三路交叉口,在交叉口的东北角是经三路89号,这里原是一家私营洋行,现在是一处派出所。艾楠告诉笔者,1989年左右这座建筑的院里搞基建施工时,曾挖出一块写有“东莱银行”的石匾,可能就是其最初的建筑单位。建筑平面呈“L”形,主要入口就在道路转弯处,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很有特点。建筑外观分为两层,没有地下室,也没有阁楼层。立面以简化了的西洋古典建筑手法为主,墙基为灰色的青石所砌,墙体为白色,四坡屋顶。女儿墙呈阶梯状,下大上小,下简上繁,到最上面以一个半圆形墙体作为收顶。从建筑大门往东进入大院就是原洋行的后院。由后院向外看,洋行是木立柱单面外廊形式,木楼梯布置在南楼偏西位置。整体上看,这座建筑从里到外保存非常完整,其原始风貌也基本没有破坏,所以非常有保护和研究价值。笔者经过采访周围的人得知,此处应该不在中山公园棚改片区内,所以暂时没有被拆除的消息。在这座建筑西边100多米的经三路路北,有一个很窄很短的胡同,在最里面东侧的97号院落里有一座体量很大的德式楼房建筑。

这座楼房坐北面南,共有两层,上面还有一层阁楼。建筑平面基本为正方形,东西长14.3米,南北宽13.3米,显得很高大。建筑整体为砖石结构,外立面抹砂浆装饰。三开间,中部一间前带前廊,二层前廊窗台下有铁质的如意纹雕刻栏杆,东西两间南立面一层开有拱券式的窗户,顶部阁楼层开有半圆形的老虎窗,并砌有八字形的女儿墙。在东立面二层外还有一凉台,下部以牛腿支撑,扶手栏杆为铁质,局部加工成如意纹。建筑室内均为木地板,木楼梯保存也比较好。住在旁边的一位居民告诉笔者,这座建筑属于一家单位,据说这次已经被确定保留,但周围后建的各种新建筑将被全部拆除。

 笔者一行最后来到经四路360—1号,这里正对着中山公园南门,为一处别墅住宅。建筑为德式风格,坐东面西,平面近于方形,建筑东南角的一间变为多边形的房间,建筑的西立面正中凹进去一段,主入口就设在这里。进门为一方形门厅,东北角布置一部木制楼梯,可上二层。建筑的整体外观两层,只有东南角的多边形房间突兀而出为三层,顶上冠一八瓣屋面组成的盔顶,其余的屋面都是坡屋面。西立面造型别致,山墙尖上布满阶梯状叠落的装饰纹样,两端各以一个回形纹为结束,山墙的正中是椭圆形的屋顶通风孔。此楼没有地下室,也没有阁楼和老虎窗,这一点与商埠的其他西洋式小楼有很大区别。

艾楠介绍,这座建筑的西立面为主立面,和蔡公时遇难处那座建筑的立面有点像,只是稍微小一些。以前市考古所曾到这里调查、勘测过,据说此建筑为一台湾人投资所建,建筑年代应该在上世纪20年代前,比较早,但具体建造年代和用途不清楚。这里应该也不在此次中山公园棚改片区内。这样带有鲜明济南商埠特色的老建筑现在没有多少了,所以像今天所调查的几处建筑,希望有关方面要完整地保护好,并能进行相关的开发、利用,这样才能为济南留下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建筑,并使济南富有更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