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如何看待建筑创作中的"抄袭"与"模仿"
发布时间: 2010-02-02   来源:网友Bigmouth29投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一直以来,中国建筑界批评中国建筑及建筑师的文章不少,主要指向在于:目前中国建筑创作领域存在着较严重的抄袭、模拟风气、东西南北,到处可见品位不高的西方建筑的仿制品,而对KPF风格、SOM风格的仿造,更是成为一种时尚。

如此情况,究其直接原因,有两点:其一,对中国目前的建筑市场来说,这两种风格在外行看起来通俗、摩登;其二,在内行看起来,对这些风格的模拟较轻易,不必经过艰苦的创作过程,因为他们很少涉及地域文化背景,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形式上又较雅致。这样做既可满足业主追求建筑外表有现代感的要求,又可保全建筑师作为艺术家的面子,"鱼和熊掌"可兼而得之,何乐而不为呢?笔者认为,对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必大惊小怪,黑格尔说得好,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建筑设计中的“抄袭”之嫌亦从未消失过(图片来源:人民网 许建琼)

在讨论问题之前,有必要阐述一下"模拟"行为的实质。 "模拟"是社会群体中个体行为,它受社会群体意识的制约。只要个体之间存在交流,模拟行为就有可能发生。"模拟"是个体适应群体、获得发展的最初级手段。"模拟"的目标,总是指向群体中能力强、有威信、有实效的个体。"模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个体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即使是"模拟"也有层次高低、程度深浅、效果优劣之分。形式上的照搬、照抄同基于理解对象的精髓、与自然特点有机结合地进行的再创造,有实质性的区别。前者,我们称之为"抄袭";后者,我们称之为"借鉴"。 "抄袭",在艺术创作领域被视为恶习,因为这种做法违反艺术创作的精神――真诚、独立、自由和独创性。"借鉴"则不同,人们已无法把被借鉴的对象和最终形成的现实分离开来。它承前启后,既能表达现实的真实感又能表达对历史的尊重。许多建筑大师的作品中都能找到前人留下的影子,但这并没有伤害他们的作品,恰恰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品位。

中国现阶段,建筑创作中大量的模拟现象的产生,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源于社会大的文化背景、建筑师的职业特点和个人因素。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