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出水平空间的闲适
世博会上,意大利人把广场“搬”进了意大利馆。展馆一楼大厅高12米、宽10米,由16块青铜铸件组合而成的雕塑―――马可波罗之门构筑起城市广场,还原出原汁原味的意大利;而展馆一楼最后一个展厅,则被设计成一个封闭式广场,融合行为艺术、肖像画、音乐演奏等意大利人的日常生活元素,成为场馆中最核心的区域。对于意大利人而言,如果一座城市没有广场,是件难以想象的事情,街道再拥挤也要“抢”出广场,“抢”出水平空间的闲适。
在意大利的历史建筑中,广场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过,意大利人对广场的概念却不局限于场景的恢弘壮阔,重要的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有一块空旷的场地,留给人们自由奔泻感情和思想。几条马路交会到一个中心点所形成的一小块空地,就可成为一个“广场”。为了形成更多的广场,很多建筑有意识地建成斜边,为广场留下足够的空间。
如果离开了家,意大利人会首选到广场上小憩。那儿有清新的喷泉,有漂亮的雕塑,人们可以聚会,谈生意,看报纸,品尝咖啡,喝口开胃酒,男孩还可以带上心爱的女孩谈情说爱。广场的中央,时常聚集市民游行抗议,年轻人在空地投掷飞盘,另一边则正举行着艺术或时装展,各式各样的活动都可以在这片空间有条不紊地进行,大量先锋艺术、文学形式在人与人之间积极的语言交流和实践中产生。广场生活可谓意大利多年来的社会变迁的缩影,广场迸发出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滋养了意大利文化。
专家点评:与垂直方向相比,城市中最紧缺的资源是平面空间。然而,城市中各种强势意志、欲望角逐的焦点结果,可称为“见物不见人”:即在看似繁华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中,很难再有惬意散步的老人、呢喃相依的恋人以及嬉闹玩耍的儿童。于是,城市社会学家开始惊呼“城市死了”。如何改变这一普遍存在的“城市病”,主要手段之一即增加城市空间的多样性与人文感,特别是建设一些有绿荫、喷泉、长椅的市民广场。当下许多中国城市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就其现状而言,依然难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不平衡,不仅导致宝贵的城市环境与空间资源的浪费与流失,也使市民广场很难在城市文明与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此次意大利馆展示给观众的文化广场,对中国的城市广场建设热可谓来得非常及时。意大利等国家的文化广场的随意性和不规则,对于片面追求面积、规模以及建筑风格的中国城市广场也有积极的启示,即市民广场的本质在于它是一个“露天客厅”,目的在于提供一块可以自由吐纳、呼吸、放松身心的诗意空间,而不在于形式。这对于我们反思当代中国城市空间规划与建设中的“千人一面”(如中国各地的步行街模式等),以及进一步培育都市空间在生态上的多样化与丰富性,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参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