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重建,应着眼于“抗大震”
发布时间: 2010-04-21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眼下玉树的重中之重,当然是“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但与此同时,也应“及早谋划灾后重建工作”。在此,笔者建议,玉树重建应着眼于“抗大震”。

有专家分析指出,从地质构造上看,玉树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地震。因地处青藏高原板块的中部,该地区的地质活动较为强烈,中强度以上的地震在历史上持续不断,因此,此次玉树地震并不是完全偶然的现象。也就是说,谁也不敢肯定,玉树的未来不会再发生大地震。因此,此次震后,玉树重建的永久性建筑,起码应立足于抗七级以上的大震。历史的悲剧不应重演。

从新闻报道的信息来看,尽管这次地震中玉树的房屋大量倒塌,但也的确有少数建设抗住了这次大震。以玉树民族自治州第一民族中学为例,地震发生后,这所学校里一所早先建设的危楼倒塌,但近年实施“两基”工程中新建的两栋教学楼顶住了地震,校内学生全部安然无恙。经验与教训都警示我们,接下来,无论是单位建筑,还是民用建筑,都应“不建则已,建,就要能够抗大震”

虽然,玉树州2009年GDP仅254787万元,只有江阴市华西村同比的1/15,但该地区地处著名的“三江源”,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为了保持环境资源和水土的纯净,这里的人们牺牲了自己的发展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大震之后,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举全国之力”帮助玉树灾区人民建起高标准的“抗震房”。

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玉树重建着眼于“抗大震”,无疑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但人世间,财富可以创造,生命却无法失而复得。重建着眼于“抗大震”,是一种历史重托。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