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东省江门市陈白沙纪念馆旁边田心村的改造引起了不少市民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对于把村内建筑全部拆掉,地块做为商住楼开发的做法,各方人士表示了普遍的质疑。
陈白沙纪念馆,是江门市的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且不谈陈白沙是岭南唯一入祀孔庙的大儒,是五邑乃至岭南的文化的灵魂人物,就是那座明成化年间建造的贞节牌坊和周边的明清古民居,就足以令人刮目相看。对于紧邻于此地的一片区域的改建,政府没有具体要求,比如建筑物高度的控制、建筑物在内涵和形式上与陈白沙纪念馆要保持延续性等等。如此改建,相信陈白沙纪念馆很快会被淹没在高楼大厦之中,成为一座文化孤岛。
今年“两会”,江门市对城镇化工作作了重大部署。我们相信,城镇化是城市发展的趋势,三旧改造在完善城市各种设施的同时,对经济发展和改善城市的面貌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应忘记,在三旧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如果改造只是把城市的历史连根拔起,这样的改造必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最多只是在旧城改造史册上增加一个失败的典型案例。
一座城市最让人留恋的是什么?人文底蕴深厚又体现在哪里?就江门这样一座中等城市而言,城市品位的提高,增强文化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就有赖于旧城核心区域文化品位的提高、文化价值的提升。这既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更是当今城市竞争力的一个制高点。在过往的经历当中,五邑地区不乏深刻的教训。也许有一天,当其以第一侨乡的侨都而自豪的时候,已然找不到文化展示的窗口,看不到可以承载人文重荷的历史街区。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因此,唤起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再续辉煌,已成为旧城改造所应担当的一份时代责任。
实际上,旧城改造为整合固有的人文资源、合理保护文物古迹提供了一个契机,为推进文化名市战略创造了一个很好的载体。我们也知道,有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三旧改造同样如此,难在哪里?难在如何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难在如何界定什么是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载体!比如田心村的改造,有人说这些旧建筑不是列入被保护的文物。但今天不是文物,不代表明天不是,也不代表它就没有价值。也有人说,如果政府收回这块地,那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但如果连政府都不做这些工作,还能指望谁呢?我们不能强求开发商违背经济规律,牺牲自身利益来做好事。而且,在旧城改造中注入文化因素并不代表就没有经济价值,找到了好的办法,就可以取得双赢。
所谓规划,就是全面和长远的发展计划。规划部门应该勇于担当,以长远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履行好自身的职能,对城市的明天负责。江门市在三旧改造实施过程中,应多一点文化的意识,对于比较大的改造项目,应进行充分的论证,吸取各地的成功经验,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征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最好向全体市民公示,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再慎重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