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王军荣:建筑短命源于公民权利的贫困
发布时间: 2010-04-08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绿色建筑大会上的一段发言成为热点——“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这些建筑只能持续25-30年。据资料显示,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达74年。”,社会对于建筑规划及建筑寿命的问题从未如此被重视过,已然,中国规划及建筑已经走入了一个拐点期。

我国的建筑寿命跟英国和美国一比,也真“短命”,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到,那70年的期限如何能够住满?这样一想,这“房奴”当得真够冤屈的。一边是房价贵得吓死人,一边却是房屋的质量“差”得睡不着觉。老百姓的日子还能幸福起来吗?还能尊严起来吗?

建筑虽然短命,新建建筑量却是世界上最大,因此,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这也算是世界奇迹。

建筑为何短命?表面上看,似乎是开发商的良心让”天狗”吃了,而实质上却是监管部门失了责。当“楼歪歪”,“楼脆脆”一再以“恶心”的方式出现的时候,监管部门却是齐刷刷地“隐退”了。在一系列房屋质量差的序列上,监管部门从来就没有人出来担当责任,也没有人因此受罚。房屋的高质量,靠的不是开发商的自律,而是监管部门的严厉“看管”。在建筑监管上,我们并不缺乏制度,缺乏的是有力的监管,缺乏的是严厉的“制度惩罚”。当监管部门不会为自己的”失责”而付出沉重代价时,有多少监管部门会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当他们和开发商沆瀣一气时,也就产生了建筑短命。

建筑短命还来自政府。政府的规划一变化,政府官员的“思路”一改变,质量最高的房屋也要被拆掉。江苏扬州的渡江西苑小区和福运苑小区分别建成于2002年、2003年,现在却突然被告知房子马上就要拆,手中的土地使用权证即将成为一张废纸;还有,福州市台江区“最短命小区”;武汉马湖新村小区400多套别墅……只要政府一声令下,说拆也就拆掉了,不拆也要被拆。

“规划是死的,人是活的,一般拿地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不增加利润,谁会改规划?”一龙头开发商人士直言不讳。在频繁诞生地王的广州,退地和修改规划已成常态。既然改规划是常态,建筑短命也就成为常态。况且政府还能够利用手中的权力演绎“N轮卖地”,建筑想要不短命都难。

建筑之所以短命,说到底,都是公民的权利贫困之故。当公民的权利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当公民的权利在官员的手中成为可捏可揉的面团,建筑短命是必然的“宿命”。当公民的权利“硬”不起来,建筑寿命提高到百年又有何用?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