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县城建设”不是“县城建筑”
发布时间: 2010-06-07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网易最近搞了一次关于幸福指数的调查,投票结果显示,相对于大城市居民,生活在县城、城镇的人幸福指数更高。没有拥堵的交通,没有污染的空气,有的是较低的生活成本,还有舒缓的生活节奏。专家指出,“十二五”期间,县城建设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热点和重点。

对辽宁而言,搞好县城建设具有多重意义。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县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空间和载体。没有一个宜居宜商宜产的县城,很难吸引项目投资,很难吸引人口集聚,很难改善民生质量。尤其在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和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中,县城建设都是重要抓手。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县域的繁荣富足,就谈不上辽宁的全面振兴。

比起县域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辽宁县城建设尚有差距。有的地方“有县无城”,设施落后,人气不足;有的地方县城建设凌乱随意,规划缺位,布局失序;有的地方只见楼房不见城,中间一条道,一边一排楼,老百姓戏称“夹皮沟”、“仪仗队”。这样的县城,老百姓不喜欢住,客商们不愿意来。

一座好的县城,不只有建筑,更有文化、情感和温度。搞建设绝不是搞建筑。县城建筑是冰冷、单调的,建筑本身没有生命,楼房再高,马路再宽,也不能与居民生活自然共鸣;县城建设则不同,它有着一套完整的步骤:政府部门用心规划、建筑单位科学设计、市民百姓高效使用。县城除了有楼房、有住宅,更要有好的图书馆、好的医院、好的学校。有了这些,县城才算一个完整的社会,市民才拥有幸福的生活,普通百姓才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信服。

在县城建设中,有两种完全相左的观点。一种认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建筑的使用期限相对较短。最新统计显示,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既然建筑迟早要拆掉,质量和档次也就无所谓;另一种认为,县城是一个地区的门面,需要标志性建筑,于是,动辄就喊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口号,大干形象工程。

这是两个误区。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的今天,建筑提档升级的周期的确变短。但是,建筑“更新换代”不是简单的拆迁炸毁,真正有价值的建筑,即便使用价值衰减,也会作为文物而得以存留。而另一方面,由于县域经济规模和财政能力的局限,很难搞什么“世界第一”的建筑,也决不允许搞劳民伤财的所谓“标志性建筑”。真正的标志性建筑,不在观赏,而在民生;不在豪华,而在实用。这样的建筑,虽然没有“世界第一”的规模,却具备追求“世界第一”的理念。

生产发展,生活便利,生态文明,这样的县城,多好!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