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建筑与能源
发布时间: 2010-02-10   来源:网友戚风投稿 

当前,建筑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以说,在60年代中到70年代中的10年间,我们曾一度热衷于追随现代建筑运动关于技术的原则和应用。在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费雷克斯·堪迪拉(Felix Candela)、博克明斯特·福勒(Buckminster Fuller)、康拉德·沃斯曼(Konrad Waschmann)、简·普拉维(Jean Prouvé)、皮埃尔鲁吉·那维(Pierluigi Nervi)、安格鲁·曼格埃络第(Angelo Mangiarotti)等现代建筑大师的著作和设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技术原则及其应用:经过精心设计和建造的房屋系统及其构件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材料,建筑形式的变化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于所采用的技术的要求。

70年代中期,能源危机第一次使工业化国家熟悉到,自然矿物燃料的存量是有限的。然而在占能源消耗总量一半以上的建设领域,负有部分责任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却未能对这个问题作出迅速应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能源供给价格低廉、数量不限,也似乎没有任何降低能源消费的必要;尽管当时已经存在着强烈的危机感,但新形势的挑战并没有被建筑师和规划师熟悉到,即需要对建筑为人类及其财产提供庇护和舒适生活条件的主要功能重新进行阐释。

从那时起,如何节约利用能源、有效利用能源(非凡是太阳能),以满足技术有效性和生态持续性的要求,成为建筑师工作的核心内容;这是对能源危机这一新形势的实际回应,而不只是顺应潮流的要求,或出于对形式和风格等问题的考虑。现在,在本世纪即将结束之际,我们可以列举出许多杰出的建筑创作,从中发现建筑师和规划师信心十足的建筑思想,以及他们在供热、制冷、自然通风、照明和发电等方面,对自然能源的全新理解和集约使用。主动式或被动式太阳能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中小学校、大专院学、性质不同和规模不等的居住社区、办公楼、博物馆、美术馆和其它不同类型的建筑中,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并且在外观形式上业已取得良好的美学效果。

另外,大量用于建筑外墙构造的新产品、新体系已得到开发,包括透明绝热材料、经过改进的遮阳和日光反射系统、新型玻璃和新的立面建造方式等;这些新产品和新体系的正确应用可以对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存储性能产生非常好的效果。目前,针对新材料、改进材料、建筑构件以及模拟空气动力过程和能源流过程的设计方法的研究开发仍在继续。

在不久的将来,"灰色"能源和材料生命周期将成为人们关注的另外两个重要内容。人类正达步熟悉到,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在选择建筑材料、确定建造方式时,考虑利用可再生、可更新的原材料(非凡是木材),采用可循环使用的产品,减少材料用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今天,建设新型城市地区的战略思想正在形成,太阳能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将不再是个别的、孤立的案例,而是与城市结构、建筑结构、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以此作为出发点,在城市这个复杂的系统中,适度减少对矿物燃料的使用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因此,从整个城市的建设、到某个项目的开发直至每个建筑构件,以及城市规划的方法和过程等不同层面,都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新的政治目标正在发展、形成,相关机构也希望改变自身形象,预备重新承担起对环境应负的责任。长久以来的实践已证实,将太阳能技术融入环境设计是未来建筑、技术和美学发展的重要主题。

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假如希望在将来的建设原则中继续保持建筑的文化特性,在现有的建筑群落中继续发展建筑的文化特性,就应该从结构和美学两方面入手,将新型太阳能技术融入建筑设计,使其成为建筑设计的重点。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以太阳能为动力的能源供给系统被应用于联排式独户住宅,成为在住宅建设领域应用太阳能技术的最早实例;但是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它在城市肌理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要大大超出它的积极作用,包括占用土地大,开发密度低,导致私人交通量以及建设投资、财政费用的增加,等等。以自然环境为取向的高质量的规划设计,是反映并且综合当地具体条件和具体需求的结果,而不只是一个纲领性、规范性的技术方案,最终导致建设形式上的单一和美学品味上的贫乏。

面向未来,建设项目要做到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重视材料和能源的数量和生命周期,重视各项建设对整个城市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重视对大地景观的保护。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