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传统文化环境中的高层建筑造型创意
发布时间: 2010-12-20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高层建筑的发展进程中可知,高层建筑的出现与发展都是为了适应对大量建筑的需求,所以这难免会出现急功进利的情况。特别是随着密斯的“少就是多”得到普遍的认同,以及现代材料与现代结构的运用,它一方面使高层建筑逐步摆脱了繁琐的装饰;另一方面也使其失去了应有的文化内涵和富有人情味的艺术活力,而以国际式的“方盒子”形象出现。这样,高层建筑失去了其不同的地域特征,而趋于同化。面对这种地域差异的逐渐消失,建筑界在当代建筑文化的争论中,开始反思这种功利主义的发展给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

人们对强烈主张国际风格的现代主义主流学派的理论开始有所怀疑,由此而来人们开始关注地域文化,关注传统精神,尊重文化差异。这一方面拓展了高层建筑设计的内涵,同时也有助于创作崭新的建筑形象。正如文丘里说过,建筑的形式语言不应该抽象地独立于外部世界,而必需依靠和植根于周围环境之中,能与历史传统引起联系。人们在做建筑设计时实际上是试图通过建筑形式表现某种意义及观念,表现人的情感,表现一定的意境气氛等。对于地域文化,我们不应是简单的模仿传统建筑形式,细节与图案,不是一种纯形式的抄袭。对于传统文化环境中的高层建筑的设计,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我们不应是简单的模仿传统建筑形式(图片来源:百度)

 对传统的建筑形式的抽象化

对于抽象的概念及其意义在哲学和艺术中早有定论。如,W•沃林格著的《抽象与移情》中提到就是在思想上撇开研究的事物和其中一系列属性、联系和关系,而抽出某些特定的属性、联系和关系。简单的说,所谓“抽象”,就是艺术中所要表现的对象要“异于其原型”,并把这种“原型物”简化和表现为某种几何倾向的东西。好比阿拉伯的抽象图案,它来自大自然的植物花草,却又不同于花草原型,其间已经进行了几何型演变的抽象处理。建筑美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于抽象,这是由建筑的技术内涵所决定的。它的基本依托点在于解决重力和承力之间的矛盾,并通过其点、线、面、体的形态和空间构成,使建筑产生均衡、对称、比例、韵律、色彩、肌理、质感等构图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进而赋予建筑以精神上、艺术上的感染力。对于这一点由陈世民设计的中国建筑文化中心是较成功的例子。从以下的图片和文字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师在这一高层建筑的造型设计上运用了我们前文所提到的雕塑性造型手法中的“合成”,即将富有中国建筑传统特征的“门、堂、廊”进行抽象的提练、再将其各部分体量进行粘结、累积和有意识地附加。所以,我们可以说它是在对中国建筑传统特征的一种有意识的抽象的合成方式而产生的。(图1)。(a)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门制,中轴对称的序列关系  (b)中间低、两边高,构思来源于明故宫午门,在人观看时,引发一种对中国建筑传统内涵的间接的联想。图1 中国建筑文化中心[收稿日期]2005-02-25[作者简介]邓小山,讲师 “中国建筑文化中心的建筑造型和建筑艺术风格与中国建筑传统发生联想和共鸣,以间接抽象形象来引发联想以表达中国建筑传统内涵。首先,沿用中国建筑始于门阙、再渐变成有规律的建筑群体组合这一传统脉络,结合建筑文化中心的功能布局,将体量按中轴对称组合成两翼高、中间低的架构,犹如现代的“门阙”。中国建筑文化中心造型继续发展门阙的传统特征展示了这座建筑与悠久的中国建筑历史之间那血脉般不可分隔的关系。其次,沿用中国建筑具有台阶、柱廊和屋面三段式组合的传统特点。结合其平面布局,将首层设于柱高4•8 m的高台上,通过三组以中轴对称的台阶以强烈的导向性将人群直接引入展览、会议中心,构成了壮观的台基层。屋顶是中国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瓦屋面的优美曲线显示了中华民族优雅含蓄、舒展宽容的特性。在方案中采用了曲面螺栓球节点网壳这一现代结构技术,铺设了跨度近百米的巨大屋面,以神似来引发对中国传统的庑殿顶联想。”

符号是指交际过程中用来传达某种信息的有意义的媒介物(图片来源:百度)

对传统的建筑细部的夸张与符号化  

符号是指交际过程中用来传达某种信息的有意义的媒介物。在建筑艺术中,符号与建筑语言同指,换句话说,建筑语言是为了表现建筑艺术题材、主题、情感和“意”而采用的形象化、意象化、抽象化了的符号。但是,应该清楚的是:建筑艺术的创作绝不是对符号或建筑语言的“粘贴”与“拼凑”,而是加以组织,进行构图。而这种组织与构图的合理性与“美”感则由笔者前面所提及的基本原则来作为指导的。(a)上海金茂大厦造型来源于中国古塔,阶梯状造型以逐渐加快的节奏向上伸展,直到高耸的塔尖,增强了建筑的雕塑感。(b)北京长新大厦造型来源于中国斗拱,对其进行了夸张和符号化。图2  对传统的建筑细部的夸张与符号化即是指,把中国传统的“斗拱”、“挑檐”、“枋”、“梁”等建筑构件加以提炼与符号化。台湾的著名建筑师李祖原是这方面的佼佼者。他所做的北京长新大厦的形象就是来自于对斗拱的符号化和夸张。

审美判断是建立在整体把握直观的基础之上的(图片来源:百度)

对传统的建筑文化意象的图形化与几何化  

我们知道所有的审美判断是建立在整体把握直观的基础之上的,而图象是我们能看到的最直观的、最直接的。而建筑本身以形式说话,自不待言。其实无论是一句诗词,一段散文,还是一首美妙的音乐,人们在看到、听到它们时,常常在头脑中浮现的是一形象即场景而不是文字、音符本身。所以建筑师就是以图像打交道的人。他的语言就是形象、图形、图像。所以对传统的建筑文化意象的图形化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正如康德所说:“我们就只有通过感性直观的形式才能先天地直观物;不过,只能按照物所表现给我们(我们的感官)那样,而不按照物本身那样来认识它。……只有纯直观才提供先天综合判断的质料。”;而“几何学是根据空间的纯直观的”基础。贝聿铭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就是很好的例子。(图3)图3 中国银行香港总部“他在设计这座建筑时从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寻求到灵感,将“芝麻开花节节高”加以图形化,以表达了人们永远向上的雄心壮志。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在造型上运用的是“体雕刻”的手法,即:用两条对角线对一正方形平面进行切割, 1~19层标准层平面为一正方形;在20~37层时其标准层切去一边的等腰三角形,保留剩下的三个;在38~50层时其标准层在下面楼层的基础上再切去与之相邻的一个,保留剩下的二个;在51~66层时再切去其中的一个,最终剩下一个等腰三角形。他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意念给图形化了,创造出了符合中国地域文化特征的高层建筑雕塑性造型”。由以上可见,强调高层建筑美的时代性,与建筑的民族性、地区性并不矛盾,它们是相对应的。但是,就审美对象而言,不同的民族、地区和城市,在不同的社会及自然条件作用下,必然会产生不同特色的建筑及其美的形象。就审美主体而言,这种特定环境背景下的建筑美的表象,经过长期的积累,又必然构成某种视觉心理的约定俗成,因而在审美的主客体之间则会形成某种地域上的对位关系。所以一幢新的高层建筑的介入,要恰如“晴雯巧补雀金裘”,与地域文化相融相生,才能很好的融于周围环境,才是真正的本地建筑。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