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禾子悦:没有文化的城市经营能走多远
发布时间: 2011-06-10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近年,城市经营者们发现,除了土地,他们还能开发一项有利可图的资源――城市名称。用本地的某种特色对城市进行重新冠名,据说可以提高城市知名度,收到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 
  此前,湖南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四川南坪县改为九寨沟县,云南中甸县改为香格里拉县均大获成功,一时间有志于旅游事业的地方政府纷纷准备效仿。 
  去年,襄樊成功改名襄阳,国内城市改名再掀新高潮。据传,河北省石家庄市想改成正定市或西柏坡市,河南新郑市想改为轩辕市,有人建议湖南耒阳市改名蔡伦市,西安市改名长安市。贵州仁怀市出茅台酒,拟将自北宋起900年历史的市名改为茅台市,以树“中国酒都”之名。 

用本地的某种特色对城市进行重新冠名

这种“市名经营”对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是有效的吗?我认为,不一定,许多改名建议看起来很短视,有点涸泽而渔的味道。“改名大跃进”像南辕北辙,改名者众,但只有几个“成功案例”,且还有争论。其余鲜有能让城市变得“响当当”,反而让世人更加看清地方政府官员没文化、沽名钓誉的“大老粗”本相。 
  反观世界知名城市,无一不珍视自己的文化历史传统延续,塑造城市形象更是小心翼翼。试举例与内地城市文化血缘相承的香港,比起国内动辄数千年历史的大小城市,香港从小渔村成长为世界名城不过百年,按理比历史文化内涵是拼不过前者的。 
  在香港对公众开放的一个知名展览馆里,区区一个建筑协会都想方设法搜罗香港木匠20世纪初开拓城市用过的墨斗、鲁班尺以供人参观――表明香港是中国人用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虽然其发展过程有英殖民地时代的烙印与中外文化的交融,但渗透在骨子里的还是中华传统品格。华人的智慧和开创者胼手胝足的艰辛,都在不言之中,香港的气质油然而生。 
  你看,虽然有“东方之珠”、“世界购物天堂”诸如此类的别称,香港人却似乎从未考虑过要给自己换一个更炫更靓的名字。诚实、自尊、自如,看得清过去和未来,我以为,这是一座有内涵的城市应有的文化品位。 
  改名本意是为塑造和提升城市美誉度。过去的经验证明,一座城市文化品牌的增值,更重要的是品牌建设和维持者持之以恒、添砖加瓦、积跬步成千里式的创造与维护。 
  不管是一家公司,还是一座城池,历久弥香的根源是人们对时间的敬畏,和对其一贯风格的信赖。反反复复、口耳相传,口碑相颂才得以成立,一个名称才在众人和社会中建立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固定关系。脱离了这个过程,名字不但没有任何意义,反而印衬着一种刻舟求剑式的愚蠢和浮躁。身上披张虎皮,猫就能变成虎了吗? 
  当西安早已不复是千年前的长安,却徒然要摘取“长安”的名头重摁在自己头上,日本人断不会因此重新派来遣唐使,到此一游的旅行者也不会因此对这座城市心生更多的敬意,“俺家祖上也曾阔过”的心态只会让人感觉愕然和可笑。 
  而用某种时新特产来给自己冠名,则令人感觉更加不靠谱。虽说靠山吃山是人的本能,但是若拿茅台酒、普耳茶去代替一座城市的名字,当特产不再时,“资源枯竭型”城市又当再改名重嫁焉? 
  更为重要的是,相关法规能否真正得以贯彻执行;城市更名所需各项环节能否经得起“推敲”;如何减少群众对当地政府假借发展经济之名而行“主观能动”之实的想法。 
  改名实际成本有多大、在什么程度上破坏社会共同记忆和文化、论证通过程序是否合理合法暂且不论,我们更应注意这种有些忽略了历史、追求眼前利益的行为,万不能继续染指我们所剩无几的珍贵文化资源。可以辅证的,是这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文物建筑商业化使用话题,例如故宫。 
  没文化的城市经营,就像没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保护,既不能服众,又不会长远,决策者不可不三思之。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