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地产界 > 人物  > 正文
建筑的“长寿”之道
发布时间: 2009-12-14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据估计,我国的住宅平均使用寿命不足30 年,而发达国家的住宅寿命一般高达80多年。

我国的建筑寿命太短已经成为制约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痼疾。据估计,我国的住宅平均使用寿命不足 30 年 , 而发达国家的住宅寿命一般高达 80 多年。台湾住宅平均拆除年限为 23.21 年,推算其生命周期是 35 ~ 40 年;日本学者 1986 年对数万栋已拆除建筑进行统计分析,推论出日本住宅的平均寿命为 38.2 年。据建设部统计,2002 年全国城镇共拆迁房屋 1.2 亿平方米,相当于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 3.2 亿平方米的37.5% ;2003 年全国城镇共拆迁房屋 1.61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34.2% ,相当于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 3.9 亿平方米的 41.3% 。如果拆除房屋的单位面积残值按 800 元计算,2003 年全国城镇拆除的房屋价值 1300 多亿元,仅这一项就使国民生产总值降低 1 个百分点。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导致我国建筑短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规划选址没能正确预测城市发展。城市环境敏感区的建筑物(道路两侧、十字交叉路口周边、自然风景名胜区)常常成为拆迁改造的对象。有些建筑在规划时没能正确预测城市发展 , 往往在建起来不到 10 年的时间被强行拆除。各级城市政府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忽视科学决策 , 缺乏预测性、急功近利也是重要原因 ;

二、技术性和生活消费习惯的演变造成的淘汰 , 我们称之为技术折旧或者消费趋向性折旧。上世纪 90 年代之前设计的户型,强调卧室,轻视起居厅和厨房、厕所。当大厅小卧室格局被社会接受 , 成为消费时尚时,那些结构缺乏弹性、不可改造的住房自然被淘汰 ;

三、建材质量和建筑质量低劣。由于社会财富积累不足和建筑业主、建筑商、开发商过于重视建筑成本,导致偷工减料、使用低劣的材料和设备,导致建筑“身体不健康”,毛病百出,使用价值大大降低,及早结束生命;

四、城市建设管理落后是重要原因。例如,安徽某市下决心拆除违章建筑近 2000 多万平方米,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山东某市旧村改造管理失控,违法建筑面积达到 600 多万平方米,有些房屋违反城市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被强行拆除,不能拆除的,房屋质量和居住环境也不上档次,过不了多久,就会成为拆迁改造的对象。其中的关键问题是规划和城建管理上缺乏预防性管理,管理手段硬不起来。

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核算及主要影响因素

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 LCC )是指从建材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这样一个孕育、诞生、成长、衰弱和消亡的过程发生的全部费用。从生产和使用过程来看,它包括生产成本( PC )和使用成本( UC ),从建筑生产和使用效益角度看,由生产效益( PP )和使用效益( UP )构成。

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LCC ) =PC+UC

建筑的全寿命效益( LCP ) =PP+UP

根据全寿命周期成本和全寿命周期效益计算公式 , 我们发现 : 本质上 PC 和 UC 、 PP 和 UP 是密切相连,相互制约的。但是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却把两者割裂开来,分别计算。例如建筑商只计算自己的成本和利润 , 开发商也只计算自己的成本和利润 , 到了使用阶段 , 使用者不得不计算自己的成本和利润,但无力回天,对建筑的再投入效益远不如在建设阶段系统考虑。

在生产和使用过程割裂的情况下 , 建筑成本下降 , 生产利润提高 , 就意味着使用成本提高和使用效益下降。如在生产成本和效益不变的情况下 , 使用成本降低意味着使用效益提高。按现有的经验 , 初始成本增加 5 %~ 10 %用于提高产品质量,用于保温节能、提高房屋舒适性,将使长期运行成本降低 50 %~ 90 %,获得 10 倍的边际效益。

具体分析,影响建筑寿命成本的主要因素有:1.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生产阶段决定了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的 80% ~ 90% ,而规划设计阶段决定了其中的 85% 左右,因此我们认为规划设计是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控制的关键因素。规划设计阶段决定了建筑的选址、功能、高度、结构和装修、装饰,决定了原材料的选择方向,也就框定了材料和设备的购买成本范围;2. 建筑施工阶段对建筑成本和效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材料和设备的性能上,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实际情况是,建筑业主往往从建筑本身节约成本出发选择建材和设备,不从建筑系统考虑问题,结果部分材料和设备低劣,形成建筑质量瓶颈,是建筑使用成本增加、效益下降的根本原因。虽然建筑质量合格,但从建筑商手中流向社会,造成的成本负担要由购买者和整个社会承担; 3. 使用过程对成本效益的影响因素是物业管理水平,例如设备维护不及时会造成成本增加,使用环境有害产品增加社会环境成本,集中供热导致过高的能源浪费,分布式供热导致热效率不高、环境污染等问题。

 

责任编辑: Editor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