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开出三味“药”,而且味味都是“猛药”,直奔房地产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命脉”而去,一方面增加有效供给,一方面抑制购房需求,如果房价再不“退烧”,则真的有可能挑战我们的经济学常识了。
房市“高烧”,房产新政出台: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未取得预售证的商品房,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预销售,取得预售证的项目,要在10日内一次性公开全部准售房源及每套房屋价格,明码标价对外销售。
5天开出三味“药”,而且味味都是“猛药”,直奔房地产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命脉”而去,一方面增加有效供给,一方面抑制购房需求,如果房价再不“退烧”,则真的有可能挑战我们的经济学常识了。但是,药是好药,问题的关键是“药劲”能持续多久,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最后“退烧”的多少,还关系到“退烧”的效果问题。
近日,一位朋友出手了一套位于北京东三环劲松附近的一套53平方米的旧房,1980年建的,协议成交价是140万元。朋友介绍说,他挂的价格是150万元(此前一周挂的是135万元),后来经双方协商最后以140万元成交。
这位朋友不是炒房客,但这也不是第一套住房,平时是租出去的,2005年买的时候是40多万元。出手的目的是他感觉现在的房价过高,回笼现金后等待时机再在低价买入,即作为房地产投资又可以作为改善居住条件所用。买房人也不是首套房,是在卖掉了附近的一套房后,又新买了这套小面积住房,目的也是为了将来作为投资,如此“重大”的决定,双方甚至在接触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就签订了协议。
这是因为双方都“不差钱”,只不过对时下的房价预期不同而已,依笔者的想法,买房人有可能放的是长线,甚至有可能打着将来拆迁的想法。朋友打的有可能是短线的谱,在房价稍微下来后,赶紧“补仓”。但是买卖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的预期,那就是房价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肯定是一个向上的走势。
中国房市确实有点像股市,或者说两市都属“猴”,有点“猴性”。笔者甚至动过念头,是否国家应该成立一个“房监会”,像证监会那样,规范房地产公司的资质,协调银行、土地、工商等各个单位、部门的职能,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和规范力度。
撇开近期房价是否会回落的话题不说,但讲房价的长期走势,笔者也是同意看高的看法,但是问题是如何走高,用多长时间走到多高的问题。因为房价长期看高是符合经济规律的,这不仅因为土地和生产资料的愈加稀缺,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另外还有通胀的因素,都促使房屋的价格会是一个长期走高的趋势,除非在造房子方面有新的科学发明出现,能够大大的降低成本。
要想能够扼住房价过高过快上涨的咽喉,不仅仅是现在出台几项新政就能一蹴而就,重要的还要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特别是紧紧围绕土地供应和银行贷款的管理和规范,打击隐藏在房地产市场背后的腐败和不法炒作行为,并持之以恒,才是标本兼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