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品茗论建 畅谈宜居  > 正文
品茗论建 畅谈宜居
发布时间: 2010-05-14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牛凤瑞:这是一种阶段性的现象,我们这一代是积累的一代、奉献的一代,在这个时间段,中国的城市化正在加速,这个时候,你要为你的下一代提供一个好的基础。比如,刚才讲到的城市拥堵问题,这就会给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继续解决公共交通问题,继续建设地铁,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可以得到更多的回报。以前我们的发展很慢,现在我们正在慢慢赶上,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据说东京当年在建设时一共拆了4次,我想北京要是拆0.8次也属于正常现象。

吴文一:既然牛主任提到了城市交通问题,我想请韩主任谈谈“宜居城市”与步行街的关系。

韩健徽: “宜居城市” 这个话题囊括的范围很大,刚才各位讲的也都非常好。我个人的观点可能稍微消极一点。宜居城市这个概念兴起于国外,传到中国之后,很多国内城市都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我们实现宜居城市这个目标,可能还要有段距离。这个距离恐怕还比较遥远,现在只能说是我们的一个奋斗目标。

我想从商业角度来谈一下这个话题。所谓城市,可以说是由“城”和“市”两部分组成的,如果说“城”是一种建筑形态,那么“市”就可以说是一种商业形态。我们这次世博也是以“城市”作为主题,从中可以看出,“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知道“宜居”是有着一定的指标来衡量的,而“宜商”不管从物质和精神角度上讲都是一种必然的基本需要。从目前全国商业发展情况来看,应该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一方面体现为大体量商业的集约,在商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整个区域交通、环境的恶化问题;另一方面,在21世纪也存在着 “购物难”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离市中心稍远的新兴大型社区,这是令人非常难以想象的。

关于商业步行街这个概念的起源,据资料显示,德国小城汉森在上个世纪20年代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条步行街,之后步行街在欧洲迅猛发展起来。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成因:随着欧洲城市工业化的进程,在城市中尤其是中心地带,拥堵、污染、交通安全使人们无法享受舒适的生活,因此很多富人纷纷搬到郊外居住。理论上讲,城市中心区的地价是非常高的,但随着人口外流分散,中心区的地价反而降低了。为了挽救城市中心的土地价值,一些国家和政府就着手营造了步行街。步行街上不仅设置了绿化区域和人性化的休息场所,更重要的是切断了城市交通,人们不需要出城便可以享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避免环境和交通为城市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城市中心区恢复了其应有价值。

从建材等“建筑硬件”角度上讲,我们一点也不落后于国外,甚至还会超过他们;但在一些“软性”的方面就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的城市并不缺少高楼大厦,但真正有内涵、有灵魂的建筑却并不多。我感觉今年国内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出现变化,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比如北京力求打造成世界城市,成都提出打造田园城市的口号等等,探索各个城市特有的发展模式。但我个人认为,我们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要对城市进行优化,而不是劣化;另外,城市化过程中应该力求打造紧凑型城市,杜绝“摊大饼”的发展模式,提高城市的宜居性。现在不少一线城市中划分了一些大的功能分区,其中的劣势就很突出。商务区和居住区相隔太远,会令城市居民在交通上耗费大量时间,增加交通压力。将大片的功能分区和紧凑型的功能负荷适当结合起来,不走极端路线,应该说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方向。

此外,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也应该有所控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率为47%,这个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本着对历史、对人类负责的态度,我认为我们的城市化速率应该适当降低,城市发展太快,就容易忽视细节。我们经常说的“多、快、好、省”,四中之三都是不适合用在建筑和城市发展上的,“又好又快”的效果通常很难实现。

我们不妨来看一个例子,杭州提出打造“品质之都”的概念,它的西湖是完全免费开放的,将自己的“名片”完全开放给公众,“还湖于民”,这种细节就做得非常好。宜居城市不是一句口号或者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但是不去努力肯定是达不到的。

吴文一: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您,据您所知,北京的步行街有什么比较好的发展动向?

韩健徽:坦白地说,在05年之前,北京的步行街乃至商业街,在国内是比较落后的。05年之后,借着奥运会的东风,这方面变化比较大。北京市针对商业部门提出了一个“迎奥运三年行动计划”,各区领导赴南方考察,吸取了一些成功经验。众所周知,北京有三大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中心,即王府井、西单、前门;奥运会之后,南锣鼓巷、后海等新商业地块很快形成。纵观国际,一座城市的商业文明往往和其中的一条著名商业街紧密相连,比如纽约第五大道,巴黎香榭丽舍,东京银座等等,可以说是每名游客观光购物必去的场所。我认为,目前全国的商业街发展有两个主要趋势:第一个趋势就是商与文合一,现在商业街已经不仅仅是购物场所,随着一个个阶段的发展,它已经实现了许多社会功能,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第二个趋势就是综合化,商业街至少综合商业、旅游和文化三方面,人们除了在商业街购物,也会藉由建筑和人文体会整座城市的地域特色。

吴文一:我想这里面也有一个矛盾,把旅游和商业步行街结合起来,是否会使步行街变成外来游客的享受而失去了服务本地居民的功能?

韩健徽:您的看法我是基本赞成的,但我个人也认为,目前城市的发展大多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社区里的配套商业也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但一些价格较昂贵的物品还是需要到商业区购买。另外外地游客的消费能力有高有低,并不一定能带来很大的商业利润,这和中国人到了国外大肆购买奢侈品的情况是不同的。

吴文一:还有一个问题我也想拿出来和您探讨一下,我记得很多年前纽约在开发曼哈顿岛最南端的Battery Park时,提出了一个最核心的理念:这个公园是为本地居民而非游客建造的。纽约有帝国大厦和第五大道,但它也有专门属于当地人的一部分空间。

韩健徽:我也以一个城市为例来分析吧。比如北京,商业区是分三个规模层次的:第一是王府井、西单,第二是各区的区域性商业地段,第三就是各个社区的一些商业设施。北京确立了建设世界城市这一目标,而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商业区则是一个重要步骤。在宜居城市中,商业建设肯定是一项重要指标。

李阳:我再补充一点,城市应该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具有自身新陈代谢的功能。各个城市区域在功能上可以更综合些,区域间可以更有机的离散些,形成尺度适宜的城市街区群组,而不是一块切不开的巨无霸。这样的城市才更有生命力,才能更加适宜人们居住。

会后合影

幕落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