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文化的建筑性阐释  > 正文
畅言网设计师沙龙——文化的建筑性阐释
发布时间: 2013-08-12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美国NBBJ建筑咨询有限公司设计部负责人王欣

王欣:

我来自于美国NBBJ建筑事务所,今天我给大家介绍2个项目。在这个项目介绍之前,我也谈一点我对文化的理解。中国人对于文化来说是体现一种叫“人文教化”,就是说他指的是这样一种传承,但是很多时候大家所说的文化是一种流传下来的东西或者大家所共有的一种东西。我给文化下一个定义就是说,我会说它是一种人文共享的一种价值,这是一种文化。因为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可能答案也不一样。因为很多的时候我们大家会说某种东西算不算一种文化?但是从建筑的角度来说,这个角度不是特别特殊,或者说不是更为抽象,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上班,但是也感觉不是很贴切,所以说我也是刚刚获得这个题目。两天前,我思考这个问题,如果让我讲,我可能觉得是一种大家共享的价值观,所以说当我们看到神山先生所说的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觉得也很受启发,因为我们在这个方面找到了一些共鸣,这就是一种文化方面的,我们跟他共享了一些能达成共识的东西,这个就是我今天想说的基本的一个道理。比如我后面要说的项目我是从文化的角度,如果从建筑的角度阐述呢或者从一个城市的角度去阐述,文化可以分解为两部份,一部分是真正能通过这种文化可以真正激发你的潜质,就比如说我听了刚刚一个讲座以后,至少我会觉得这个跟建筑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它会激发我很多的想法,让我去有很多的灵感,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文化的东西在里面。另外是我觉得是文化能够真正去激发或者能够去改变一些东西,如果能有了这种文化并且去共享,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在改变,所以说这样的文化才能够进步。

我介绍两个项目,这两个项目算是我在中国的一些实践,都是在南京的项目,一个是苏宁易购的总部,是一个企业的总部,因为我拿这个项目呢?因为涉及到企业的文化,这些人是有一些共识的,对这个文化有共识的人才会一起在这里工作,要不然就不会选择到这里来工作,正因为大家都愿意到这里来工作,说明大家是有这些共识的,所以我愿意分享这样的经验。另外一个项目也是在南京的,它是一个大型的城市综合体这样的开发,如果说这样的总部的是能够激发人的一种灵感的话,那样的一个社区是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的,所以我希望借用文化这个题来说这两个项目。第一个项目是企业总部——苏宁的总部,现在已经在使用的,是希望在这个园区中再增加一个总部,就是后来又做了这样的一个设计,其实我主要是想说灵感,怎么样能得到这样的一个灵感,因为苏宁大家都知道是一个非常大的企业,而且他是以实体店开始的,二十年以来全国各地开了很多苏宁店苏宁广场苏宁店很多。然后他现在是希望进入网络这个产业,所以做的这个总部是苏宁易购的总部,让我们去思考怎么样去用一个建筑来表达一个虚无的东西,因为这个东西本身是不可能见到的,它没形,做一个网店要是一个什么形象呢?就说这个是我们是思考了很多方面的原因,所以我们也在想,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我们怎么样能够找到灵感,它首先给人的感觉,应该是一个青年的,一个无形的状态,这样才能表达网络的状态。第二它是一种年轻的感觉,我们希望展现一些年青、难忘的这些想法,所以说我们在去考虑的时候想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灵感,就是山与人或者山与物这样的一个灵感,因为苏宁总部正好就在紫金山下面,所以说当我在总部的这个周围转的时候,我就觉得紫金山和云雾之间有非常契合的一种状态。苏宁原来的总部实体店的那个,感觉是一种很扎实的状态,就像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二十年变成了这样的一个规模,但是紫金山上的这些雾让我感觉它是围绕在实体店周围的,围绕在苏宁总部周围的,但是雾给我的灵感是它能够真正的去带动一种灵活的、轻盈的或者是易购的这样一种网店的形象,所以基于这些,我们拍了个照片就是这个山和雾或云,这两个状态我们就觉得很好,如果这边是他的总部的话,我们需要再建一个新的这样的一个网店的总部,我们希望它表达的是“云”的这样的一个状态,所以说这是从他现在的总部望过去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云,然后形成一个开口,与整个的园区联系在了一起。

第二个从文化的角度阐述,是它什么样的一个空间或者说一个场所是无形的或者是有凝聚力的,很多时候大家都特别在意这个建筑的形式,如果当有一天大家在做建筑的时候把建筑当作背景,其实是人们使用的余下的空间,我们要用的是这个空下的空间,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去想我们去做一个东西的时候建筑作为背景,我们把余下的空间、真正空下的这个空间设计得比较好,所以说我们就是来塑造一个园区,其实这特别符合中国文化的特质,所以中国是特别讲究院子,而不是讲究一个形。

人说四合院的时候,大家脑子中的印象是一个院子而不是一个形,所以说我们最后的时候是非常在努力的营造广场空间和这样的一个院落的空间,因为传统西方的空间就是西方的空间,传统的东方空间就是这种院落的,所以我们希望是这个巨大的建筑是把西方这个楼放倒,变成了这样的一个倒着的这样的楼,同时中间是一个这样的院落,当然这个楼是非常的巨大,这个楼总长度将近有500米,所以说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中间是一个一层的主题大厅,基本上就是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是一个巨大的建筑,但我们希望它还是无形的,它像一个云一样的能够围绕在一个建筑的周围。这个是它整个贵宾的入口,还有一些景观的设计,包括它所有的办公区都是在这样的一个上面的,然后通过廊桥与现有的总部相联系,所以在这里我们会做一个倾坡,是因为这整个的朝向是向紫金山的,所以说从任何一个角度感受到这个建筑的这样一个朝向是自然之间的。我希望来跟大家说的并不是说这个建筑是怎么样来找到这样的一个灵感,而是启发大家的一个思维,这个是能看出来这是在一个屋顶,这个旁边歪出来的是一个吃饭的地方,外面会有一个院落,望出去除了能看到苏宁总部之外还能看到远处的紫金山,这个照片是我们当时爬到对面拍的,包括这样的一些工作场所。这些我觉得是一些技术,然后两个中间的过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包括周围这样的环境来共同营合成山与云之间的这样一个概念。这是一个整体的效果图,包括苏宁现有的总部和未来他的苏宁易购的总部,那我紧密的在一起,这是我说的第一个项目。

第二个项目是苏宁睿城的项目,也是在南京,就是我在过去的三年中其实主要干的这个活就是苏宁睿城这个项目,也非常的大,我希望跟大家来说另外一个道路,就是怎么样能够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有意义或者更加的丰富多彩。因为这个本身是这样一块地,这个地巨大,上面有150万平方米的建筑,整个都是由NBBJ进行规划和建设的,这个一期现在基本上已经快完工了,然后二期今年也要盖出来一部分,三期是我们刚刚进行设计。这个旁边就是长江,然后这个本身是一条人工的这样的条河流,最终我们是想通过这样的一个设计能够真正的去创造一种新的城市生活,因为以前的这种城市生活在我看来很多是无趣的,因为中国的传统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时候,规划啊得很少有这种综合体的开发,每一个地块的功能是单一的,你会发现这个地块的尺度也非常不好,因为中国以前国家投资都是非常有限对建设的基础设施的时候建设网格非常大,所以说会发现每个开发商一开发就是这么大一块地,在这里你会看到一个巨大的尺度,然后一个地块儿是两个地铁站,就是同一条线的两站,从这里到这里,所以说当这样的一个尺度的时候我们怎么样能去给这个人带来一个新的生活在这里,因为也集中的出现了几个词。比如第一个是体验,我跟大家也跟开发商也在说,其实很多时间大家可以在网上聊天在网上买东西,那为什么会来这里买东西,为什么会来这里上班或者居住,因为就是一种体验,体验是最有价值的而且通过网络是不能模拟的,为了这件事情我们要创造这个体验应该是特殊的,不在这个地方就得不到的,这是一种文化,当人们真正的去体会到这种体验的时候,他对这种文化有了认同感,人们才会去这个地方体验,必须要身临其境,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去创造体验。第二个是实际上能够激发人的潜力,就是希望通过这种体验,不仅仅是工作的潜力,比如现在说得更多的是这种对于生态绿色的一些要求,包括这种社区的概念,所以说这些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南京古城墙旁边有一条护城河很漂亮,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这里创造了一条边界的效果,尤其是一期的这个区,这个一区是我们一开始中标的,二、三期是后来中标的,在一期的时候,其实当时这整个的外立面我想营造的就是这个城墙与护城河之间的一个概念,就是当人们回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不是希望去模仿历史也不是希望去模仿古迹,但是他能感受到这种尺度,这样的一种经历只有在当地才能感受得到的。这条河不是原来的护城河,这个墙也不再是南京的城墙,但当你看到空间之间这种关系的时候,你会有这样的回忆,认为行走在1.6米这样的高度,你的体验就是走在了这个高度,所以说当一个人在这种高度在走的时候,他就能体验到这种东西,所以我们设计的时候也是特别关注的,在这里面我们用到了许多2次度铺道的体系,希望使整个人的体验有2层,从不同的高度可以更多的来体验,包括我们尽量把整个的屋顶都做成这种绿化可以上到屋顶,到这种高度然后大家都有这种体验,当我做这样一种文化的时候,我这些东西都没有一样做铺垫,没有一样是用传统的元素,但是我希望能够在这里得到一种传统的文化,这样的一种共识他会感到这种新南京但还是老南京,那在这里看到的应该是南京的一种水乡文化,就是这种城墙的古都的文化,所以说我也希望能有一些特殊的场所、特殊的经历,能够给人们感觉到他所期望的一些尺度和一些文化。其实我也是希望有多一些的方式来和大家分享怎么样通过这种文化,不是真正的去把这个文化给提成到一个具像的东西,而是变成一个抽象的,变成一种经历,变成对人的一种激励,这样的话能够更多的改变人们的生活,能够去激发大家的思考。

常海东:

非常感谢王总精彩的介绍,我们看刚才这两位先生的尺度开得非常的大,从一个小房子以这么大一个尺度的东西,非常精彩。现在我们请JWDA的胡总为大家做介绍,大家欢迎。

 

美国JWDA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办事处总经理胡劲松

胡劲松:

今天这个题目也使我稍微停下来会回想自己的工作,对文化来讲,我个人理解的是态度和存在,我觉得对于我来讲更把它看成一个中性的词。那么我大概选择了6个项目吧,感觉上跟文化更贴切一点,那么相当多的是一些旅游度假的项目。这个项目是我们在丽江给金茂的2个项目,设计师可能会觉得在丽江做设计比较的有意思,我自己对丽江的理解来讲,实际上它更多的也是人文,当然在这种背景下会觉得价值会完全不同。我们这个项目是分成了2个地块,一个是在山上,正对着玉龙雪山,那么即是面对着雪山的位置,同时对雪山来讲,当所有人站在雪山上的话,它反过去也是非常清晰的,那么可以看到这个地块对整个的区域或者对整个的重要性,因此来讲会看到对整个丽江在中国的地位包括玉龙雪山在丽江的地位对于这个项目来讲非常大,我们把山上这个项目叫做“天域”,那么怎么来演绎天域这样的定义,我们的确花了不少时间去想这个事情。我们过去在丽江更多的是旅游,没有带着这种思考去做这个事情,那么我们的设计师也会在那边呆一段时间去想这个事情,实际上那么最初的方案可能更多的是大家想象不到的,因为本身这个区域对建筑文化有很多约定俗成的理解,所以说最初的设计可能更多的在寻找建筑表面,文化、符号、语言逻辑等。大家觉得天域不是天堂的东西。

这个项目给我个人带来很大的启示就是建筑师要以谦卑的态度面对自然面对文化,因为任何区域的存在、态度都是需要建筑师能够比较谦卑、能够安静下来去做的,所以我们最后的一个结果是用一个从外表来讲,尽可能最低调的手法和逻辑去做这个事情,从开发商的角度来讲是一个七星级酒店,加上一些高端的会所,但从整体上会看到整个建筑从规划上来讲尽可能的作为一个埋地的三面建筑,因此顺着整个的山纹来看玉龙雪山的时候,可以看到所有的屋面全部是做成绿色屋顶,大堂的屋顶整个就是一个水面,走到水下面就是大堂。那么这是到达区以后呢,顺着水走到水下面走到酒店的大堂。那么唯一作为一个比较有标志性的是一个塔形的餐厅,同时也是和整个周边环境做一个相呼应的表现,那么可以看到整个设计是模拟从进山到整个建筑几十个场景,每一步从景观开始一直做到入到酒店,然后探出去仰望整个山的时候,我们希望每个使用者在整个建筑中间也能够完全沉静下来。那么下面这个地块我们只能叫它“凡尘”,因为它是在靠近树的位置,这边是檀越酒店 ,然后剩下的是实际上是一个房子,旅游度假的项目,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反光的光束,和酒店是相对立的。当然作为一个商业开发,除了大量的酒店以外,也重新想创造一个新的商业街区,那么这个也是丽江本身除了古镇以外大家都在看这个新的开发怎么去做,那么这个来讲我们更多的是在传统建筑方案里去融合一些现代的手法和传统的一个融合,那么这个项目本身在建,最后它的整个商业的运行结果跟我们想做的事情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展开了,可能在2年以后大家会看到真实的状态,是不是比较理想或者说变成了一个新的丽江的目的地,同时对整个丽江文化有一个比较新的阐述。那么所以下面是凡尘,上面是天域,那么这两个项目如果能够遥相呼应串接起来,我相信会对整个丽江有一个比较新的阐述。

第二个项目是在崇明岛,那么崇明岛就是在沿江有一个金茂酒店的开发,那么区域规划局给它定义成一个西班牙风格,也就是像上海过去的发展,往往会有一个所谓风格和标签的定义整个区域,而那边整个规划条例是把它作为一个技术要求来做,因此他的一些连锁、公寓会所都做成西班牙风格,当然周边的项目都是这样。当这个作为凯悦酒店的时候,我想我们正好利用这个机会,作为凯悦管理方,他对区域强烈的质疑,那么我们设计师正好多了一个支持的对象,因此当时的问题就是说崇明岛上为什么要做西班牙的建筑,为什么要让客人到崇明岛上去,我们反思是否文化的建筑在本质上出现矛盾,通过不断沟通和努力,我们最后说服了金茂投资商做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能不能反应我们整个大上海或者江南地域文化的这样的一个酒店。那么因此我们刚才讲,同样的方法对于整个建筑这个文化来讲,我们更多的是站在文化建筑的一些特征和空间逻辑,因此,首先要在整个功能空间上强各种序列和组合,最后我们整个建筑是相对来讲铺得非常开,得益于管理方和建筑师的共同努力。作为一个酒店来讲,这种布局对于运行成本和建造成本是比正常酒店要贵很多,对于空间布局我们的确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同时为了呈现整个区域建筑的特征,实际上整个核心部份还是传统的钢筋混凝土。但是在它的附属部分采用永固结构来连接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特质,在木材和细部的运用上也花了很多的精力,大量运用的重木结构是加拿大的木材,在细部构造上面从传统建筑吸取了很多的方法借鉴。在设计中我们所谓原先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怎么去搭建这些重木结构,整个大堂实际是由木结构搭建起来的。这个项目景观可以看到采用了江南的稻田、粗矿的植物等特征作为的景观特征,大大小小整个串接在一起,空间比较复杂。建筑本身作为一个度假和养生的空间来吸引客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酒店去反映我们现代江南或者上海的风格。实际上就像刚才王欣讲的,建筑已经基本上是作为一个背景,我们更强调的是不同空间的序列。

另外一个我们在海南做的目前最大的项目,是海南岛西部开发最快的一个项目,海南岛东南部开发比较成熟,西部地区台风非常小,相对降雨量比较少,西部的降雨量是东南部的一半,结果可以看到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海南的海边出现了大量沙漠特质的景观,所以这个区域比较有意思的是可以看日落,又是一个沙漠特征非常强的区域,这些特质给我们整个设计相当大的启发,建筑师是希望能够谦卑的去对待自然,所以觉得这是整个设计中最核心的部分,把地区的沙漠特征和日落反映出来了。我们当时设计时做了大量研究,整个项目我们是做了5平方公里的规划。包括凯宾斯基酒店以及大量的住宅,这是一个新的消费型酒店,靠海的是凯宾斯基酒店,可以看到从整个建筑的特征上来讲,比较有沙漠性特征,这个凯宾斯基酒店整是一个奇特的酒店,第一个88幢别墅组成,容量很大,从景观上面更注重造型。别墅酒店内部的室内来讲,可以看到更多的把这些地域特征的文化性在内部空间进行延伸,这个项目我们从规划做到室内会比较连贯的把想法和特征去表现出来。同时我们规划在海边做第一期的商业街,同样也是把这个地域文化给表现出来,这个商业街设计今年6月5号刚刚得到美国金砖奖的提名奖,商业建筑的提名奖。

接下来这个项目我们2007年开始做的,是在阜阳沿江的70多万平方米的项目,整个这个项目比较长,接近2公里,这个项目比较有意思的是它实际上原先是分成若干地块,分割给不同的开发商建的都很差,政府收回以后给一家公司做,然后整个新盖的楼全部炸掉,当然这个项目承接的压力也会比较大,容积率也不低的,在有山有水的区域容积率也是相当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从整个空间的规划来讲,怎么把整个杭州区域包括它的茶园文化、山水、小镇特质在这个项目中去表现出来,花了很大的功夫。原先沿江的路被我们放大了,沿着整个山体把整个路分成不同的标高做出茶园,尺度比较大,非常接近的地貌特征,而且公路内部做了一个隧道,因为这条路还是目前连接阜阳和杭州的主要通道。小车从隧道走旅游车从上面走,那么这是我们当时整个设计的效果,其实当时的规划,包括现在的会所,结合了我们大量的商业要求,同时又要反映区域特征文化的,因此建筑非常复杂,每一幢楼都不一样,希望形成一些多样性的、复杂性的、矛盾性的复合在一起的街区。

这个是我们去年做的一个比较有趣的项目,位于汉中,汉中一直宣扬的是中国汉文化的发源地,但是这个也很难去考证,那个区域包括还有天水等不同的城市,汉中从它的历史来讲,的确有它的特征,汉中的由来跟汉水也是息息相关的,它的这个区域的地貌特征,山峦、峡谷河流很多,所以在过去城市发达的地区一定是多水域的,这是一个必然的特征。从传统的中国文化来讲,汉中在三国时期实际上是必争之地,有很多故事。这个是当地的一些博物馆,我们前面讲的所谓文化是去找符号,去找细部,我们在这边要做一个酒店,这个酒店要怎么反映这个文化,这个酒店能够帮助城市成为目的地之一,因为目前交通也不方便,从西安下来之后要开车3、4个小时才能到,未来可能高铁通了以后会好一些天圆地方我们肯定这是一个方的建筑,如何跟天去呼应,上有银河下有汉水,可以看到我们在这个建筑上面分了三块,用峡谷来反映当地的地域文化,然后峡谷的开口实际上正好是朝了当时三国三地的这么一个位置,正好是三国首都的今天这样一个位置,那么我们就定义好峡谷开口的位置,在整个位置中间可以看到整个建筑散布300多间客房围绕一个内部庭院,整个内部庭院实际上是一个从上面天水落下来的概念,同时从内部整个庭院的开口可以看到城市和外部的水景景观。整个控制上面来讲,酒店运行还是有它很多的特征,我们也花了很长的时间尽可能把它的整个运行的流线做到建筑中的合理,同时用一个比较反常规的方式来做这个酒店的情况下提供数据,满足所有要求同时从建筑语言上放映汉中的历史。

最后一个是我们最近刚刚在做的一个项目,这是市区内新建的一个寺庙,这个位置正好在前滩开发的整个区域,这个寺庙花了很长时间慢慢去建,业主本身是个艺术家,那么整个寺庙可能与目前和上海其他佛教寺院是不同的,希望来颠覆整个佛教传统寺院的功能,因为寺院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地方,而不是一个烧香拜佛的地方,希望能够恢复到寺院原始的功能。从整个文化上来讲,在日本实际上可以看到真正的中国唐宋的建筑,尤其大量的学习宋代文化、宋代的建筑和寺庙,在日本有非常好的传承。那么我们在这个寺庙上面希望反映出包括业主个人对佛教、佛法的理解,那么不可避免的大家可以看到整个建筑实际上是日本建筑体系。这是他目前刚建完的一个大殿,可以看到建筑的特征,这个大殿的建设工人也是日本工人做的,我们帮他做的是这个寺庙剩下部分的建设,我们要建的这个是整体的院落。因为前端开发得比较快,建设业主自己的内区,内区也比较有意思,有二栋房建成,一栋是法师个人生活的,另外一栋是对外接待信徒学习的场所。那么可以看到这二栋建筑的底架是从浙江拆的建筑,剩下一些架构、柱和梁,那么我们把这个柱和梁移到这个地方以后重新加上所有的围合附件固定,可以根据需求去做新的设计。构建搭建完以后,重新再去测量所有的尺寸,再开始做精细化的设计,中间过程作为主人不断参与,外部的参与从老宅的拆迁、搭建一直到最后的完成,也得力于信中的支持,我觉得作为一个全新的佛教的寺院来讲比较有意思。

以上6个项目,总体看上去跨度会非常大,表现风格比较多,但实际上我们的设计其反映了我们设计团队对建筑的理解, 建筑师本身来讲我们并不想表现自己的什么特征,我们就是觉得我们的设计要越来越需要谦卑地去对待文化。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