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建筑的美观与功能的设计  > 正文
建筑的美观与功能的设计
发布时间: 2011-05-13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郑启皓:

在做韶山毛泽东遗物馆的时候,整个设计费用很低,但是机会很难得。工地现场我们去了40多次,不觉得辛苦,和甲方沟通也比较多,尽量去完善设计,控制建筑细节。结合当地的文化氛围,我们设计的是庭院式的方案,在传统庭院设计上有所突破,出现立体交叉的设计。功能性和美观性结合得很好,当地都是坡屋顶,我们根据这点设计了天井等细节,让阳光能够透进来。针对设计方案,我也希望听到当地人们的真实评价,大家普遍认为方案设计的很亲切。毛泽东遗物馆的设计面临功能和小庭院之间的矛盾,我们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一轮评选我们就得到肯定。我认为在创作源头上设计的思路要准确,最后大家都很认可我们的方案。

作为建筑师,做设计不全是为了设计费,而是坚持自己的追求。我的感触很深的是和崔恺大师的接触,崔恺是毛泽东遗物馆方案的评委,他给予了很多中肯的修改意见,非常细致,给人感觉非常平易近人。关于设计问题完全是探讨的语气,所以我认为有成就的建筑师一定是非常认真的,会对设计方案提出好的意见,且注明仅供参考。

我们做建筑时有时感到纠结,自己的创作被认可令人兴奋,建筑师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但是我们工作是一个接一个不断地进行设计,不断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就比较纠结,让自己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对自己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国外事务所进入中国带来新的事物,我们本土设计师的优势如何体现?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但是我们同样还要固守一些自己的东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出色的作品,这就要求中国的建筑树立起职业责任感,和自己的文化自信。中国不是没有文化积淀,但是我们的建筑师在国际舞台上实力不强,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黄捷:

在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比如北京、杭州等,有一些小型的工作室和事务所,一群年轻人实力很强,相信未来中国会出现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中国的实践机会很多,如果真正想进行建筑创作,一定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我认为广州相对来讲创作环境、学术氛围不是很强,很多设计师仅限于赚取利润,养家糊口,完成甲方的基本需求。我有时思考,我们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否则会沦为帮人做施工图、成为绘图工匠,早晚会被淘汰。有了先进的设计软件,特别是数字化设计、BIM等会对建筑设计帮助较大,也提供了强大的设计创作技术平台。广州这两年设计院的建筑师大量流失,进入开发商的设计管理部门,我认为建筑设计行业制度、设计费和建筑师的行业职责存在很大问题,建设部已经没有了设计司,已经不是独立的设计管理部门。设计这个行业正在沦为工程施工、总承包的一部分。对于设计行业的评价方面,也是以经济利润、设计产值、科技进步奖等进行评判,这不是设计行业的价值取向。我们认为建筑设计的评价标准不是为利润,而是为了创作,打造出伟大的建筑作品。设计行业正在逐步成为附属产业,为什么国外事务所那么成功,为什么国内很多甲方不请中国人做设计,我们要自己把行业地位抬高。行业内部之间竞争激烈、互相压价,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会让别人看轻,广州的设计公司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何健汉:

我在人格培养方面很有感触,现在很多年轻建筑师出来做设计,由于体制的问题,他们的人格还很不完善,人格是随着成长慢慢成熟。中国的年轻人相对于欧美、东洋存在差距,数理化都背的很熟,却没有思考如何做人。中国建筑师的培养方面,现在很多建筑师为了中标,造型不惊人誓不休,没有经验的沉淀在里面。国外的建筑师四五十岁才开始成才,我们的建筑师二、三十岁能有什么,没有生活的经验,缺乏横向的联系,结构设计、水电空调都不懂,不能糅合到创作里面去。我们现在的情况颠倒了,年轻人出方案,年龄大的出施工图,创作理念和过程颠倒。外国很多建筑师出作品集,会把很多年轻时没有实施的方案收录在内,从作品集中可以看出他一直的风格设计理念,可以看出建筑师慢慢成熟的轨迹。而我们的建筑师追求的是中标和出名,我们需要慢慢地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这一点我们做得很不完善。现在很多建筑师都是向“钱”看,注重的是保持中标率和产值,就是“匠”,不是“师”。

郑启皓:

包括建筑设计在内的一切偏于艺术门类的行业,如果出发点不单纯是做不好的,而建筑师恰恰是不属于纯艺术门类里面的,这就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练。另外,国外很多大项目为什么那些年轻的事务所可以崭露头角?因为甲方只看他们的设计理念,如果他的概念被甲方认可,那么就会有大量的技术支撑,可以让你去实施自己的概念。而在我们国家,民营设计院首先要通过资格预审,实际上这样会让很多人没有机会施展自己,很多有才华的中青年建筑师已经在国营体制外了。所以我们能否自我改良,给设计师提供更好的土壤,这是关键问题。

黄捷:

我正在筹建自己的工作室,也到全国观摩各个院的工作室。我对北京院工作室制度很有兴趣,大院必须要让建筑师有自己的一个发挥平台,自己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这种模式应该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而且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只有这样,创作才能做得起来,要不然只能是施工图设计配合单位了。

郑启皓:

建筑评选这类的活动是很多的,这就对一个人的归纳有所帮助。不过就活动而言,一定要有所侧重,不能泛泛而谈,而且还可以把几个城市组在一起做这样的活动,可以定期交流作品。说到这次的丑陋建筑评选活动,我感觉其实可以换个名称,比如“最有争议建筑”等。

廖蕾:

亚瑞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师廖蕾

就我目前的情况而言,工作的切入点是做施工图设计。最初参加工作的几年,也是愿意参与方案设计的。刚才诸位说到的建筑文化,我也很期望去接触这些,但事实上没有这个环境让我接触。

黄捷:

说到丑陋建筑评选,如果把那些公众所知的建筑评选上去的话,这样才有意思,才能被人们所感同身受。一定要注重评选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既然是媒体评选出来的,就一定要代表公众意愿,否则的话就会出现问题。

何健汉:

我建议结果评选出来以后,可以给这些建筑的设计师颁奖。我们应该重点评一些大师的作品,那些有社会影响力的政府办公楼也可以评选,这样最起码可以批评一下不良的社会风气。

郑启皓:

很多建筑不能说是丑陋建筑,可以说是争议建筑,而且那些争议建筑更容易被政府接受。能够产生争议的就说明它可能是一个非同一般的东西。

会后合影

幕落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