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初:

钱颖初,阿特金斯亚太区可持续发展首席代表
我从事绿色建筑行业已经好多年了,绿色建筑目前政府非常关注,我们也非常认同。但当前挑战很大,关键很多“虚假”的项目。当年我们曾因从事绿色建筑行业感到很自豪,现在则不然,因为这个行业很混乱,跟中国的一些国情问题有关系。往往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理性的推动很难。当然我们在绿色建筑方面也不用自卑,从全球角度讲,我们也不见得比美国差多少。我曾参与、参观过美国的一些项目,经常跟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专家进行沟通,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也不算落后。
绿色建筑最难的环节其实是与传统建筑设计的结合,刚才大家提到一个很好的问题:规划如何做绿色。有很多外国专家觉得对绿色低碳很了解,我们问过一些知名的规划师,问题很简单:“在中国你这个设计是个低碳的规划吗?”他就会说:“当然是,怎么可能不是呢?”然而一旦进一步问道:具体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就往往没有答案了。当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很时髦,与可持续发展也息息相关,这是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在做概念性规划的时候,如何体现低碳,刚才提到的那个规划师告诉我他在交通方面减少碳排放,交通碳排放在碳排放总量中占了百分之四十多,这很简单,然而进一步问他:“这个TOD产生的结果如何量化?对物业最终产生哪些影响?是否还有其他贡献?”又答不上来了。
我觉得跟我们传统建筑设计整合好的建筑才叫绿色建筑,所以我对它有个定义:通过整合设计方式,使得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自然出现的负面影响最小,但同时又能够提供给我们的居住者或使用者一个健康、高效、节能、舒适、环保的建筑,就是绿色建筑或者建筑群,建筑群就是规划,当然规划与建筑群有区别。另外,目前绿色建筑存在很大差距,差距体现在理念与现实之间。理念问题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在于机制,中国当前的机制存在很大问题,比如现在绿色建筑规则的制定并非市场化,所以说现在麻烦的程度跟中国足球有点类似。
政府现在对发展绿色建筑抱有非常大的愿望,包括我们的社会也要有一个可持续性的发展。但在目前机制不成熟的条件下,人们的热情会变,可以说全部或者说大部分转变为对这个市场的负面影响,这话讲的比较尖锐,但事实就是这样。
至于绿色建筑发展遇到的成本障碍,我觉得成本问题肯定不是问题。我们讲绿色建筑,开始的时候就认为增加的投入完全是可以通过后期收回的,无论是从节能还是从舒适性角度考虑。舒适性暂且不讲,仅仅是在节能方面就能得到回报,所以某种意义上讲,绿色建筑是不需要任何补贴的。另外,节能改造是更不需要补贴的,国家补贴应该给一些当前会亏本,但长期利国、利民的产业。第三,对于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问题,我觉得还是刚才讲的理念与技术方面,一旦有了理念和技术,可能开始会发展慢一些,但后来会发展的非常好。比如LEED目前在中国也能发展,因为他们的机制很市场化。前段时间大家对LEED的负面评论很多,是源于对这个系统不熟悉,因为这个系统是放在全球的,对于中国来说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不过没关系,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绿色建筑,任何一个框架仅是帮我们整理思路的一种方式。第四,就是与各地区的特色相结合,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性很大,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需要关注最终量,而非采用的设备。我跟大家分享一个海南的项目,学建筑的人可能没感觉,学机电的人马上就会知道这个结果;项目采用了地源热泵和呼吸式幕墙。在网上看到了这个项目的主要介绍,我只告诉大家一个结论,谁评审的这个项目谁负责,首先是成本比原来不做地源热泵和呼吸幕墙多出很多,而且比一般的项目运行费用也高很多。
所以目前这个理念跟机制方面要结合,我们刚刚说了实现成本控制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跟传统设计的结合。如果问规划师和设计师如何设计绿色建筑,那么绝大多数人会说采用呼吸式幕墙、楼宇玻璃等。但如果与日常的设计相结合,不一定化钱,就可能做到节能、舒适,这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大家在做规划、做建筑中也有提到,规划从概念性规划,到详规、再到单体建筑这样一个过程,还有景观,还有最前期的策划,不论是跟旅游结合的策划还是跟交通结合的策划,都要做最前端的概念性的规划。
现在很多问题在于管理,责任如何划分。我们在前期规划过程中,包括景观、城市肌理、水资源等,其中减碳跟能源方面的责任究竟是什么?我们做了前期的概念性规划,能在百分之三十的节能中占到多少比重,那些与节能、低碳有关的东西必须在规划方面解决,而不是推到接下来的环节,因为现在大家对节能百分之三十还是百分之二十根本没感觉,前面的环节完成不了就交给后面做,到最后不了了之。
李鑫:
我们企业在绿色建筑领域已经做了几年,做一些绿色建筑的实际工程,包括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冰蓄冷技术也做了一些应用。我们认为绿色建筑技术实际存在的,这不仅是个帽子问题。但是为什么中国绿色建筑只停留在图纸上?我们觉得是建设体制造成的。
在中国,绿色建筑的:设计、设备、施工是分开有不同的企业完成的。设计是由设计院完成,深度仅需达到招标、预算能力,余下的现场、细节工作就由施工队去做,设计师控制不了施工单位。即使项目在设计中,指标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施工质量、材料都无法保证。比如说保温设计要求使用A级的岩棉板,而现在现场采用的岩棉都是B1级的,所以说那些绿色建筑是不达标的。我们经常碰到的是:空调不节能,设备供应商说施工问题,施工方说是设计问题,于是开始扯皮,最后都是业主买单,长期以往绿色建筑就很难推进下去。
中国在这种建设机制下产生的建筑必然是目前这种结果,我们认为不管是绿色建筑还是普通建筑,中国的建设发展趋势应该是按欧美设计总包的模式发展,才能把业主真正要想要的东西做出来。不管是施工企业兼并设计单位还是设计单位兼并施工企业,这是将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蒋音成:

蒋音成,上海华东发展城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师
中国的商业模式与国外不同,比如欧美工程,现有总包商,对业主负全责,然后把权力交给建筑事务所,接下来再找施工总包。中国是平行管理,设计、施工、监理都是平等的,甚至项目的决定权掌握在施工队手里,建筑质量很成问题。

姚德康,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商务处商务专员
钱颖初:
中国的商务模型与国外不同,比如美国的工程会有个总包商,对业主总包,然后再把权力交给设计人员,接下来再找施工总包,这种模式和国内不一样,中国项目的权力有时掌握在施工队手里,建筑质量很成问题。在这个权力博弈中,中国的建筑师还好一点,其他的设计顾问更不行。
黄俊升:
美国LEED系统也是经过很多年的发展才有今天的成熟度。第一版的LEED刚出来的时候,也是很简单的标淮,那时其实很好通过LEED,之后的标淮越来越复杂。2005年左右,所有的设计公司都号称自己可以做可持续建筑,整个市场忽然间热闹了起来。LEED系统后来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细致,渐渐上了轨道,也是机制的问题,管理单位需要尽量做到中立。
钱颖初:
这就是由机制问题决定的,美国当初也是花了很多时间才慢慢发展到现在。而我们这边一旦要有一个标准,主要是由领导开会决定的,美国的标准主要是多方专家专门做管理,LEED评审与标准制定的机构是分开的,他不是自己审核,要交给社会上的所有人,互相牵制,所以最后会非常完善。我们中国已经知道美国这个机制了为什么不采用,这我到现在还没想通。美国社会很有意思,前段时间他们针对LEED做了个调研,这种解剖精神真的很可贵,他们找了200多个LEED项目,然后与同期可比的建筑进行比较,发现33%的LEED项目能耗情况没有同类可比的好,就此,他们也做了报道。而这些情况在中国是不可能的,没有人家那么强的自我纠错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