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标志性建筑的变更
发布时间: 2012-05-04   来源:互联网投稿  转载自:原内蒙古工业大学宣传部部长 

藉此建校55周年之际,感学校发展之坎坷,慨校舍建设之变迁,回眸往事,校园景物或已消失,或更辉煌。一位历史学家曾说过:了解欧洲建筑的发展变化情况,也就是在弄懂欧洲历史的发展梗概。的确,看看罗马风的柱券拱建筑,城堡式圆券拱,哥特式尖券拱,火柴盒式近代建筑,多彩多姿的现代建筑……每一种建筑特色无不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特征,无不蕴含着丰厚的时代背景内容。换言之,建筑物的发展变化就是历史的发展变化,建筑是时代的缩影。沿着这个思路,回顾学校标志建筑的更变也颇有意思。

内蒙古工业大学(图片来源:百度)

荒滩建校

学校原名绥远省高级工业学校,简称“高工”,始建于1951年,校址在新城南街现呼市实验中学校内。政府基于长远发展考虑,行文指示:高工的前景是高等工科院校,另选有发展余地的新校址。最后选定在新城北门外兴建新校舍。北门外是一片荒滩坟茔,师生们动手平坟填坑,盖起了以平房为特色的校舍。从1952年开始,师生们就是在这样的校舍中学习、工作和生活,培育和树立了简朴、勤奋、乐观的校风。

校舍简陋,但环境宽阔宜人,一些具有特色的“景物”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其中首推“八角亭”。 尖尖的房顶连着八角飞檐,小巧别致,远看像亭阁,又像小小的庙宇,师生又戏称“一召庙”,这就是当时的教员休息室。 由于八角亭建筑造型新颖别致,又是受人尊敬爱戴的老师们课间休息的地方,特别引人注目,自然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标志建筑。尽管后来在兴建第一教学楼(钟楼)时拆除,现已不复存在,但在老一辈人的脑海里却是永不磨灭的标志形象。

景物之二是“五龙亭”。这是师生的戏称,其实是沿着学校西墙修建的五座公共厕所。校舍全是平房,没有抽水马桶及卫生间设施,公厕自然很重要了。设计者充分考虑把通风、采光与美观相结合,上层采用全玻璃装镶,整个空间显得宽大敞亮,造型美观大方,外观颇有开封龙亭的影子,故美其名曰“五龙亭”,似乎也是与前述“一召庙”相呼应。时代进步了,现在每栋建筑都设有洗手间,“五龙亭”也就完成其历史任务,不复存在了。

景物之三是“自流井”。校园内有两眼自流井,分别在现幼儿园和门球场附近,此景也称“二泉映月”。所谓泉,是用钻头打进地下约十米,插上钢管,地下水即不分昼夜喷流不息。井水除能满足校内菜地所需外,余者汇成小溪流出校外,经公安厅向西注入护城河,再向南汇入大黑河。清清的流水,溪底水草飘动,间或有几只小蝌蚪浮游,是嬉戏还是觅食?冬天水面结成冰,上学的孩子们三三两两,沿途打着“冰促溜”,天真活泼,颇具诗情画意。自流井的景观,现已封死绝迹了,这是人们对水资源的一种保护措施,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报复结果——地下水位降低。过去打进十米即喷水,如今打井需深达几十米才能见水,且永远不会自喷了。

创造三高

1956年“高工”归属中国第二机械工业部管理,更名呼和浩特机械制造工业学校。为建设成为部属重点学校,拨巨资建设,遂创出呼市三高——楼层最高、烟囱最高、实习厂实力最高。

1956年,主楼拔地而起,其高大雄伟为呼市仅有,能与之比美的只有位于新华广场南端的乌兰恰特剧场了。主楼成了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登上楼顶平台环眺四周,呼市全貌尽收眼底,成了来校客人必定参观的场所。除主楼外,同时还建了3栋宿舍楼,沿着学校西墙一字排开。至此,校园建设初具规模,由以平房建筑为特色转变为以楼房为主的格局。这一年还完成了实习工厂各车间的基建及装备,从技术力量到生产设备都是呼市一流的,加上二机部指定包头617 厂和416厂(即现在包头一机厂和二机厂)作为学校师生的实习基地,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为解决校内建筑的统一供暖,建了一座锅炉房,高高的烟囱耸立在校园中心(现图书馆前广场),堪称呼市第一高度。站在大青山顶眺望呼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个烟囱。有人开玩笑地说:“看,这是孙悟空的尾巴。”烟囱高是为排烟通畅,减少污染,殊不知解决污染的最好方法是加设除尘装置和加大鼓风量。以烟囱高为自豪,实是历史的误会。

内蒙古工业大学(图片来源:百度)

新里程碑

国家经历三年灾害和十年浩劫,元气大伤,其中以教育事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1958年我校升格为工业学院,学制五年,1960年又合并建筑学院。为适应新形势,决定在实习工厂东面兴建教学大楼,盖了一层,由于资金和其他原因被迫停工,“半截楼”成了这一时期另一种意义的标志性建筑。10多年后,在军宣队和工宣队的主持下,双手把这一片土地和半截楼拱手送给内蒙古军区,即现在的内蒙古军区通讯总站。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学校有了生机,重新步入正轨。1981年在主楼西侧建起了七层实验楼,正门高高的台阶直达二楼,雄伟而气魄,这是自1956年以后在教学用房建设上零的突破,自然而然的取代主楼,成为学校新的标志性建筑。自此以后,在工大明信片、招生简章、大型画册以及各种对外宣传资料的封面上,都有实验楼的形象。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入,特别是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学校发展迅速,规模迅速膨胀,化工楼、图书馆、第一、第二教学楼、综合楼,一栋栋校舍相继建成。特别是2004年投入使用的十一层双座科技楼,其雄伟气势更胜实验楼,成为工大新的标志性建筑。

我校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标志性建筑,1952年八角楼,1956年主楼,1981年实验楼,2004年科技楼。随着学校的继续发展,规模还会扩大,教学条件会得到进一步改善,相信不久的将来,新的标志性建筑一定继续出现。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