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龙年说long  > 正文
龙年说long
发布时间: 2012-03-23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李鑫:

李鑫,北京博地澜屋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室设计师

我觉得百年建筑能够存在很长时间,它是作为时代文明的结晶存在下来的。一座建筑能够存活下来,是在国家政策允许情况下,给予支持,社会对它有好的评价,才能长久存在。另外,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能够体现其价值,百年建筑能够存在还因为大家觉得它外观上很好看,有艺术特色。它本身外观的体现也需要内在材料的支撑,在中国木结构建筑比较多,这也是能够长时间保存下来的原因。假如内在和外在都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最终就会成为烂尾楼,或者屡次修改调整成为粗劣的建筑。百年建筑能够存在下来,需要在这个时代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下。

郑颖:

郑颖,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总工办高级建筑师

粗制滥造的建筑肯定不行,我认为百年建筑和粗制滥造不是一个问题。我这几年做的事情,一直是在把设计产业化,让每个设计师像生产电子产品一样生产建筑图纸,给大家提供技术支持包括选材规范等,让大家就像生产产品快速出图。建筑设计就是服务,我不太在乎建筑是否能够成为建筑,对这件事情没有感觉。因为我们设计建筑使用寿命是50年,如果都设计百年建筑,造价上也不能接受。所有的事情最后都要在经济上进行衡量,建筑如果只使用20年或10年,也有可能粗制滥造,就像汽车一样。

百年的东西很少跟建筑有关,因为有人在建筑里面住,建筑因为名人而存在时间长。比如梁林故居就是一个很普通建筑,设计师只能去做居住安全的、使用合理的、有调整空间的建筑,做一个不粗制滥造的建筑,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这样。百年建筑是另外一群人的事情,我做的就是一些普通的建筑。我认为建筑师不要粗制滥造,这是最严肃的。我现在拼命地给建筑师各种技术支持,保障他们的设计是安全合理的。我对不改变的东西感觉很恐怖,百年建筑应该有总体规划,我们会沿着这个规划执行,但不是说这个建筑就不能改动了,除非是和特别重要的人物、事件有关。

每一代人都有创造的权利,这种争论永远都会存在,有人是保守的希望维护过去,也总有人要打破保守提倡创新。大家运用舆论来反对拆建等现象显得很痛心疾首但是我认为现代人也有利用土地的权利,凭什么就不能新建和改动。拆了某个建筑就舆论就很热闹,最后也没有解决方法。实际上我们把每个建筑都做得精致,好建筑师的作品应该是可以修改调整的。西方的建筑设计就像设计陵墓一样,东方的感觉是不同的。比如我参与的一个项目当地人的习俗就是要经常翻新,我发现设计的东西要能改,建筑师要有心理准备。建筑盖完了,做的东西因为被人改的面目全非我不会生气,我认为有人用就会有人改,甚至拆也没关系。建筑行业和产品行业不一样,大部分就是喜欢新的东西,这是基本的人性,喜欢怀旧可以在舆论上大大提倡,但是谈到自己的建筑大多数人不赞成一成不变。

马一平,北京博地澜屋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市场推广部主管

彭小虎:

其实老宅子就像故宫,在清朝的时候经常进行修缮,越改越漂亮。只有到了现在必须整旧如旧。

郑颖:

大部分是给人用,个别建筑是给人看的。我很怕这个,规定哪都不许拆了。

白林:

百年建筑是个老观念,正如衣服旧了就要换。

郑颖:

现在买T恤,用质量很差的面料,很多是穿一两年就不穿了。如果建筑寿命就是20年,建筑师也不能马虎,也不能设计楼的地面不平整。

边力:

英国和法国先进国家都有规定。我们有建设部、规划委去管理,西方国家通过立法来规范。这样让我联想到北京国安和中国足协,建筑行业就和足球行业一样,中国足协既是民间协会又是执法部门,这就乱了。我们的建委就是一样,这和足球的反赌打黑是一回事。

董晨光:

国外的建筑内部早就改造了,立法规定就是外立面不许动,比如大笨钟,再经过多少年一看还是那样子,外立面不能动。国外的建筑从选材方面就比较合理,以石材为主,所有的结构合理性、艺术性,确实是达到那个地步了。

白林:

住宅产业化这方面国内的地产界万科做的很多,我曾经的校友研究日本住宅,日本住宅工业化全世界最好的,日本人认为出人头地,是当个处长和科长,自己家里盖栋房子是最好的。公寓是满足大家的要求,过去日本老房子都是木结构,日本明治维新学习欧洲盖砖的房子,1923年大地震把砖的建筑摧毁,后来还是提倡重视日本的国情回到木结构建筑。日本工业发展后,钢结构对抗木建筑诞生了工业化建筑。建筑是批量生产,开始的户型比较少,后来户型逐渐增多,这方面日本做得相当成功,学建筑的学生毕业后最愿意挣钱的都到住宅设计公司,盖房子特别快,最快的速度就是两个星期包括室内装修全部完成。我国建设部也在推进住宅产业化,王石投入巨资从日本学习,但是当时我认为这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也住过这种房子,日本经常地震,但是中国人地震比较少。住的晃悠的房子不习惯,我还是习惯住扎扎实实的房子,可以看出中国人从文化上不太接受。我的这个校友在日本工作7年研究建筑部件,最后到深圳工作一年后不干了。据说是不能推进下去,不太符合中国国情。

谈及更大的方向就是环保问题,住宅产业化的这种房子淘汰很快。就像松下生产东西生产寿命10年,期间没有故障,但是到了10年马上就坏了,人们就要买新的。技术不断进步,消费就要不断更新,这就是最大的环保问题。不断更新就要耗费大量的资源,产品坏了就要报废,全世界最大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

董晨光:

日本产业化建筑引进北美新型木结构,北美新型木结构,木结构铰接,铰接是由高强度螺栓固定的,有防震作用。刚接就是到极限,铰接就是一个尺板必须要有一百多个钉子固定,给市民的观念是遇到地震时进屋子而不是往外跑。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就是自己家盖房子还是钢筋混凝土的结实,但如果真的要达到抗震效果的话还是“晃晃悠悠”的结构安全。中国传统的防震观念是往外跑,而在北美包括日本人的观念就是进屋子。

郑颖:

北京以前经历的一次地震就是在屋里的人没事而跑到外面的都被砸死砸伤了,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过去的房子都是木结构的,房子都是屋内有根木柱子向外顶着墙,地震的时候这些墙都会向外倒,所以外面的人挨砸而屋内的人没事。这就说明以前的房子都是铰接的,后来才是慢慢演变成现在这种钢混结构,这种钢混结构的房子倒塌之后,屋内的人都是救不出来的。

白林:

所以说住房也是有地域性、文化性的。比如说日本总是地震,所以他们就要考虑建什么样的房子才更安全。而中国毕竟一辈子也许也遇不到一次地震,所以就会考虑将房子建成钢混结构,有些可以抄袭但有些是不能一概而论。

郑颖:

所以说这种观点就造成了中国的产业化结构落后。

白林:

中国人就是会照着国外的抄,有些东西是能抄来的而有些东西是要自己延伸的。

畅言网编辑:

百年建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理属性,结实就会立百年;另一方面是文化属性,也就是说这座建筑能否在文化方面经久不衰。

白林:

所以说建筑是思想的体现,也是文化的体现。

边力:

我曾经参加了北新建材的培训,他们讲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一个晚上自己盖个房子作为临时的下榻场所,访华结束后自己再拆走。这就是现在我们经常讲的集成住宅,工厂化生产,现场组装都是用螺栓,可以从板房借鉴这个理念,但是从结构上、性能上比方说保温、耐热、防火等要更好。

郑颖:

加拿大木结构也想打入中国市场,但是板材防火墙的时间仅是1个小时,要想打进中国市场就必须做消防局的工作,因为中国的外墙防火墙材料性能要求是3个小时,中国的钢混墙立面就是3个小时的防火,这就是中加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

白林:

所以建筑是不能直接拷贝的,而是拿来作参考之后再决定的,目前中国就是延伸性不够。

幕落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