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适度做建筑  > 正文
适度做建筑
发布时间: 2011-11-16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第三幕:人情冷漠与建筑设计

老人病倒路边无人问津,女童被车轧数次无人施救,越来越多的此类事件,让人们既痛心疾首又深感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恐怕也就是对着媒体的报道发些感慨了。从这些事件联想到我们的建筑设计也是同理,为什么那些“垃圾”般的建筑层出不穷却很少有人大声疾呼,为什么广大群众不像其他国家的民众一样,对建筑这一“公共物品”大加评论?

幕起

畅言网编辑:我们继续第三个话题,谈谈社会方面的热点话题。我昨天看了新闻报道临沂有一个小男孩被车撞了,孩子母亲跪地求助,结果没人管,就这样断送了一个幼小的生命。还有前段时间的“小悦悦”考验全民道德的事件。建筑师也有社会属性,希望大家来谈谈对这些事件的看法。从设计师角度出发,在和甲方沟通协调的时候,在人情冷淡的今天,我们有什么更好的处理方法。

任君炜:从救死扶伤这个角度讲,这是一个社会现象,是体制原因。因为受益的人基本上是体制内的人,但是体制内的人没有给社会创造更多的机会,也没有给社会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精神财富就会慢慢丧失,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出现了这种现象。建筑也是差不多的道理,我们没有发展,人们也不愿意说这些事情,老百姓的精力没有放在建筑上,老百姓的评论也不会对建筑有什么影响,控制建筑的其实不是建筑师也不是老百姓,而是更加上层的人。实际上甲方也起不到太多的作用,尤其是中小城市,甲方拿地成功了,依然要上报政府,只有政府满意了才通过。老百姓评论了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除非是产生一种集体效应,每个人都在评论,产生社会上的一种强烈的愿念,政府意识到了这种情况后,才会有所改观。百姓现在最关注的是民生,所以造成建筑行业见死不救的情况。

任君炜,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七建筑设计研究室建筑师

郑颖:要是通过见死不救这种现象让我给甲方提建议,我就提倡无障碍设施的设置。因为不能够埋怨路人的见死不救,因为救人的风险太大。但反过来考虑,相关部门应该让老人不需要搀扶就能够过马路。每个人都有尊严的,包括残疾人,他们有时候不需要别人的救助。有人之前参加设计竞赛,我建议他设计一个单身住宅,也就是说一个人生活也能把问题都解决了,只有这样,社会才有安全度。你把一个老人、小孩交给一个陌生人,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我们现在总是认为因为没有多少残疾人开车,所以就没有残疾人车位,但如果有了这种设施,残疾人自然就出来了。不是所有人出来都指望陌生人救助的,应该有保证老人、儿童安全的设施,包括健全的法律,约束父母管好自己的孩子,一些护栏等设计师都要做好。我认为不要总批评人情冷漠,要分担责任,要给大家创造不帮助陌生人的条件,每个人上街要做好自己的事。

徐晓萌:小悦悦这件事也是一个社会现象,我们在指责人情冷漠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有很多人一起参与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把这个责任潜意识分担到别人身上去,如果当时只有一个人路过,那么他可能百分之七八十要去救人,如果有两个人的话,可能两个人加起来的机会都不到百分之六十,人越多概率越低。其实这个事情在美国也有类似事件,当时在一条小街上入室持枪抢劫强奸,两边有很多房子,这件事从入室开始,女主人大喊大叫,枪声也响起,结果这个事情持续了一两个小时,依然没有警察来,结果犯罪分子非常从容地抢了东西杀了人走后,警察才赶过来。当时的两排房子里很多都是有人的,几乎每个人都在想是不是要报警,但大家都指望其他人报警,或者认为已经有人报警了,但最终没有一个人报警。其实也并不是说这些人的人情很冷漠,这就是一个心理学的规律。

郑颖:其实小悦悦事件发生的场所本应该规定不能让小孩子在这里玩耍,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好,那个地方不具备居住区的安全性。就像刚才徐工说的那样,如果不需要报警,而是有一个自动监控报警的系统,也就会避免这种现象。这件事发生之后,所有人都指责路人,而没有从根本出发,找出政府的问题。如果总是在这种条件下,今后还会发生这样的问题。这种居住和商业混杂区,至少也应该有一种管理方法。

徐晓萌:很多事情发生后,都是从软性的方面找原因,而不是去考虑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继续发生。不在制度上思考问题。

郑颖:从适度设计方面说,这个建材城就没有达到适度的要求。

沙龙现场

邓智勇:从这件事情引申到建筑师的社会责任问题,很多事情都是上层决定的,老百姓有什么建议都没用。我一直以为中国人自古以来是很好的,其实一百多年前美国传教士谈到中国文化的时候就说过,见死不救的问题一直存在,见到有人落水大家都不救助,其实中国文化里面一直就有这个情况。为什么中国人缺乏公德心呢?就是因为在传统伦理中不重视这方面。我们小时候就对一些有缺陷的同学叫人家外号,觉得对那些有缺陷的人的蔑视不是什么不道德的事情,就是要那人家取笑。在基督教的文化里,则认为这是缺少公德心。我们确实缺少对公共文化的关注度,其实这是儒家文化“不在其位不谋其事”的思想。

任君炜:很多国家在立法上定义见死不救是有罪的。但中国立法还不是很完善,不论道德还是立法上不是很完善。

邓智勇:绝大多数老百姓在开会的时候是被代表了,当大家发出的声音不起作用的时候,所以大家也就不再说话了。

郑颖:我们还是要发出自己声音的,如果不说,上层也不会知道我们是怎么想的。不论意见是否会被采纳,但还是要发表观点的。

王永刚:现在很多负面的东西大家可以拿来说,也有了说的渠道,以前都是希望负面的东西少说,总说激励大家的东西,永远回避问题,永远不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问题就不断地发生。政府对建筑的很多限制就是因为关心太多,导致了建筑的畸形发展。如果只对建筑在大方向把关,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些阳台、灰空间,这样也能给使用者一个比较舒服的环境。而现在的做法是把这些都计算在建筑面积之内,那么开发商就不愿去做这些东西了。

徐晓萌:中国的改革开放渗透到很多领域,但建筑领域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内,比如资质认证系统,都属于政府的过分管制,我并不是反对规划和控制,这个还是要有的,但管理的机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机制。资质的问题在自由的建筑市场里是一个比较荒诞的事情,因为大家都知道,做这个事情的基本是一个小团队。现在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企业做大之后,大家都会争一级资质,得到之后就比较有利于保护大企业的利益。

邓智勇:资质就像是围墙,在大围墙里面还有围墙。到处是围墙,到处是门槛,很难达到平等的竞争。

王永刚:有资质是对的,是要求我们要达到一定的技术力量。但拿着这种资质去售卖,就是问题了。如何管理很重要,不能拿资质当成绝对的公平。

徐晓萌:我也支持要由一个认证机制,但这个机制要比较科学、有利于自由市场的发展。

邓智勇:对于容积率、项目高度,这些可能是规划局应该控制的,但对于建筑要设计什么风格就不需要他们管了,如果真的要监管,那么可以让居住在附近的居民进行民主投票。比如我们在某个省会城市做的一个项目,当时的市委书记是刚刚上任的,特别想做出政绩,于是就出现了一些非常奇怪的规划条例,比如新建的房子不能低于120米,而且为了显示出建筑的高度,严格控制板楼,对建筑的宽度也有要求,结果做出来的建筑像筷子一样。最终导致了那个城市最近也没有什么新的项目出现,因为开发商不愿意建那样的项目,会增加很多的投资。

会后合影

幕落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