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社区营造,创造更美的生活

余为群: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故事是说在华尔街有一对律师夫妇,有一天太太的姑母去世了,遗赠给他们一座郊外的农场,他们就在假日的时候到这个农场度假。那个农场面积很大,房子也很好,他们就想在草地上养两头奶牛,于是想办法买了两头奶牛,挺好看的,挺有风情的,他们说做农庄哪能不看到牛呢?可是没两天牛就开始哞哞地叫,附近的农民说你要给牛挤奶,于是他们就给奶牛挤奶,结果冰箱里放得满满的都是牛奶;又过了几天,他们发现房子里到处都是苍蝇、蛆虫,他们被吓到了,怎么回事呢?一看,原来是奶牛的粪便长了蛆虫,附近的农民又告诉他们,可以养一些鸡,由鸡来吃蛆虫,他们就买了几只母鸡来养,这下挺好的,没有蛆虫了。可是,过两天闻到一股臭味了,为什么呢?他们发现母鸡生蛋了,落在草丛里,被踩破了,农民说你得去捡啊,于是他们又去捡鸡蛋,然后发现每天的鸡蛋和牛奶都太多了,怎么办呢?后来不得不往城里送,人家觉得不错,说你改天再给我送吧,后来实在是忙不过来了,他们就把律师工作辞了,把自己女儿的照片当标签贴在产品上,做起了有机农业,结果越做越大,居然可以上市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农场本来就是一个生态圈,你不可能只做其中的某一部分,而社区总体营造是一个产业链,你沾了手,就休想中途撤走。你刚刚已经讲到了跟北大的情况是一样的,只是人家已经开始做了。我要告诉你,你不做都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刚刚我们已经说过,社区总体营造要能够长期持续,不能完全凭政府的补助。台湾因为地方小,后来就规定所有的开发商一定要保留一定比例的基金作为社区营造建设的基金,所以我们也建议开发商把管理员办公室做大一点,将来可以隔开做店面,预留一两个店面不要卖,而是捐赠给社区,使这个社区有一两个空间可以出租,租金就作为社区营造的基本运营费用。而且要知道,这是属于社区共同的资产,假设社区居民有200户,他们也都会想我有两百分之一的股份在店面里,这样可以让大家很积极地参加社区大会,不会像以前一样毫不关心。目前,我们城镇社区最大的问题是户口问题,我住北京住十年你还不承认我是北京人,社会福利还分北京户口的福利与外地户口的福利,让这些怎么真正去投入做社会贡献呢?

作为开发商做3平方公里的开发也不小,3平方公里里头的公共设施足以支撑一个运营商,我拒绝叫物业公司,我们都叫运营公司,而且运营商还必须跟当地居民形成合作社的关系,你的利益要跟他们共享,这样才能真正透过产业利益来诱导居民真正投入社区总体营造。中国人通常对于“权力”不是太愿意粘,可是对“权利”是非常积极的,你必须用这样的方式,也是我们在台湾设计的方式。如果用基金,总有一天会用完,如果利用空间,就会形成一个循环。 

你沾了手就不得不成立一个运营部门。台湾做小的店面非常有经验,你看那些卖休闲饮料的小店面,那么小就能赚钱,那都是台湾人搞的。我的意思是说你要运用社区当中的各种需求,去创造利益。一方面,比如北大资源办个北大讲堂,难道就不收费吗?大家都可以学习这种模式。儿童的才艺学习、老人的照顾等等,可以透过产业链的观念去寻找它的价值链。价值链分有形和无形,无形价值链做品牌,有形价值链支撑整个运营过程。社区营造不能全靠政府,政府只是刚开始的时候给补助、资源和顾问。

我们的计算是至少五个村才值得做,比如四川的“五朵金花”,开发商通常跟政府要的就是一串村庄,把这些资源串联起来,就可以成立一个农业运营合作社,作为运营商来雇用这些农民,农民通过村集体持有一部分股份,这样土地征收、运用也更方便。

我甚至于鼓励连政府也一起拉下水,等于是政、企、村三方面合作。政府管理的那些公共设施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委托你们来管理运营。政府的管委会是非盈利机构,而委托你管理是要创造利益的,是运营公司。

王宇:

如果是委托管理的话,与政府有区分的界面吗?

余为群:

政府原则上只提供对土地的作价,总体运营还是由你们来做,不能让政府管理,让政府运营的话绝对赚不了钱。打个比方,商业街一定要成立商业街协会,要不然整个商业街的管理就没办法维持。商业街本身就是社区营造的核心,台湾也向日本取经,形成若干的商业街,比如陶瓷商业街、商业木雕街,通常会有一个博物馆,可是博物馆本身也会有一些盈利的空间,如餐饮、伴手礼品店,作为公家的收益。另一方面,他们要管理导视系统等整体性的管理,停车场也归他们收钱。

肖燕:

现在的政策是政府会以政府采购的形式购买这些服务。

余为群:

我解释一下,一般大型项目当中都会有一级二级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本来就是归政府管的,可是政府没有人员、经费和精力去管理,而且为了避嫌,不会真正拿这些东西去赚钱,可是政府可以用这些设施入股,委托给运营公司。

肖燕:

我觉得在目前中国的政治体系之下,正在探索解决方案。我们在跟文化部的领导在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也感受到,政府在很多地方建了文化馆和文化场所,但没有人运营。政府只是说要有文化场所,所以大家就一窝蜂建设,建完之后发现是一个死空间,没有活力,没有人去持续地运营,所以地方政府也很头疼。他们企业有专门的指标,包括人事指标,但政府体系里的机制决定了这个人是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去做这件事情的。所以为什么现在要探讨让社会力量、企业的力量来参与进来。我们共同探讨的就是企业和政府共同合作的模式。政府下发了两个文件,一个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第二个是从政府角度购买,但这两个文件都是纲要性的、方向性的意见,还没有真正落地。

余为群: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大陆是在大力开发新区,迟早会回到都市更新的阶段。我亲身参与了台湾“理想国”艺术街坊,这个项目是我的师兄白锡旼推动的,他在台鼎建设的时候,就跟下棋一样,在一大片非常烂的叫“国际街”的区域中买几块地,因为他没办法全买,用艺术街坊把它串起来,他跟政府商量,说这挑街道反正也是很烂的,那么在红线范围外的公共空间归白锡旼,他来认养,他在里面加了很多文化元素和景观,带动了周边的房价,这就是花草效应,有别于破窗效应,破窗就是烂到底没人管。美国有一部电影是在美国一个非常衰败的街拍的,为了拍电影,摄制组买了很多的花草摆在黑人区的街道上,拍完电影后就把这些花草送给当地,后来记者发现有了花草以后,逐渐地改变了当地社会的面貌,大家觉得门前有那么美的花草,就要对门面进行重新油漆。经过报道后,大家又想用这个故事来拍电影,再回到那条街一看,街道已经变得太好了,后来就再找了一条街,一样买了狠多花草,拍完电影后也送给当地,结果一样的,街道也变好了。所以我们也要跟政府商业,理论上这是政府的东西,你们认养以后可以创造集体的利益,因为社区营造一定公共的,这样才能创造出紧密的社区归属感。

王宇:

我觉得余老师对这方面挺有经验的,我还有问题。现在好多地方都在做城镇化,北京周边做城镇化还有道理,因为北京地区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了,但好多不一定文化资源到了那个条件上,他们要做的话,这个度怎么把握呢?如果产业升级,就要把郊区的原住民和二三级的产业结合在一起吧,但是我觉得现在还是圈地卖房的多一点。好像每个地方都不太均衡,到了那个度了吗?还是哪个地方比较适合?

余为群:

城郊优先适合,还有特别烂的地方也很适合,为什么?因为特别烂的地方特别便宜,地价是一个洼地。

王宇:

可是当地人口都在往外流。

余为群:

往外流的地方就要创造产业链吸引他们回来。我们讲否极泰来,差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就会产生它的价值点。说老实话,台湾的九份以前有一个阶段都没人了,后来是因为电影《悲情城市》在这里取景,九份才被外界所重新熟知,然后就有画家、艺术家来这里收购,现在成了台湾著名的观光景点。

王宇:

按比例来说,台湾差不多是10%以下的人口从事技术农业,各个国家都差不多,每个地方都做特色化的新城镇,然后都有市场需求,商业上也是可行的吗?

余为群:

可行啊,只要有一定的人口都能做。大陆的好处就是人口基数大,以大陆眼光去看台湾,那都太小了,那么小的都能做得起来,大陆就肯定能做得起来。加入文化创意,加上产业上的带动,做得起来。

徐志宏,意大利ARPL建筑事务所中国合伙人

徐志宏:

我确实是来学习的,各个老师不光有理论,而且有实践,确实收获非常多。我们作为建筑设计师,就像余老师讲的,我们是一个协助者,我也只能说是提一些我遇到的困惑。现在新城镇建设确实非常火,我们也接触了类似的一些项目,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新城镇建设项目由政府主导的比较多,我们也是向政府直接汇报,我们也要找出出彩的地方,发掘亮点,但是说实话,有些产业规划其实我们自己心里都没有底。尽管是按照当地的资源来规划,但怎么算都觉得很难落地,北京周边的可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是放到河北或者山东,那到底有没有足够多的人去支撑这个规划,我们只能在纸面上出谋划策,但如果真的投资的话,恐怕到最后会非常的心疼。这是我的感受。

第二,就是刚才余老师也说的,自下而上的影响,但是怎么让人真正的参与进来,我觉得是件非常值得探讨的事情。我也只能是说从我自身的角度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是余老师说的80年代一批精英下乡去振兴产业。我也有一个困惑,如果是个人自己去做农庄,个人主观的成分会多一些,建筑师的参与、付出会比较多,个人观感会比较强一点,毕竟单子特别小;但是如果是政府参与的行为,自上而下,我们配合政府服务,确实也还有一定的经济利益,这是我从私心的角度这样去考虑。

但中国这么大,完全靠政府确实无法实现,所以我一直在设想,包括我们现在也在做,就是说将来有没有可能由当地乡民去建设,我们通过培养当地的工匠,或者是一批有意识的人,台湾经验可能更丰富了,但是基于我们目前的政治现实,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确实很难。我们也遇到一些农家乐的经营者,民宿的经营者,我们就想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的乡村能够振兴起来,当然这还是停留在纸面上的一个设想。通过个体的力量,使我们的社区更有活力、更有生机。

第三,是关于城市里的新城区建设,我个人感觉,因为我也是北京的新移民,在北京也恰好是十年,买了房子以后,进入社区,但是我们整个社区的文化并没有固定下来,也许真的像余老师说的,90后会更有认同感,我很期待有新的发展。我大致就谈这几点看法。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更美生活社区营造创造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