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规划结构
本设计规划结构可以概括为“一经联三地,二脉生五络”。
一经:指串联三个地块的景观主轴,被设计成水街形式,沿主轴组织广场、曲径、水桥,形成富有中国古典韵味的街道空间,因为主轴上有两座桥,故命名为 “双桥醉月”。
二脉:整体空间格局上仍沿用上层规划中的“绿脉”和“蓝脉”来组织区域内的生态与景观体系;同时进一步深化该体系,“二脉生五络”,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景观+开放空间体系。
三地:二脉把用地自然划分为三个片区,形成三个居住组团,三个组团有各自的出入口,各具特色。
五络:五络是对二脉的深化,二脉生“五络”。五络为由主轴放射出来的,贯穿整个小区的五条轴线;犹如人体的脉络,五络构筑了整个区域的开放空间+生态与视觉通廊+绿化步行体系,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五络”根据其自然属性与规划特色被命名为:山络、水络、石络、风络、园络。

建筑实景图
交通
本期规划地块以地块西南侧的小区内道路为主要出入道路,地块被自然地形分成三个地块,本设计三个组团形成独立的交通环路,每个组团在主要出入口道路都有一个出入口,既方便出入,又便于管理。
车行交通与人行交通系统适当分离,既能保证现代居住小区的可达性,又保证了人行系统不受车行干扰。
绿化
本规划的绿化系统由“一经二脉五络”组织,呈线性分布;同时,沿线组织分布的、由各特色院落庭院与景观节点组成的点状与面状绿化空间点缀其中,整体构成紧凑的“点—线—面”景观绿化网络。
景观规划
区域内一共规划有33处特色景点,总体可概括为“一轩两榭双桥”—“三池四街六台”—“四园十一院”。
根据过往市场经验分析,该景点规划将成为楼盘一大卖点,按不同设计特色,将其命名为“石窦收云”、“香山晚翠”、“碧螺拥翠”等,为住区平添多处雅致的特色景点,充分展现中国园林空间的精髓与神韵。

局部
水街——线性景点
“水阁云岚”、“ 屏山听瀑”、“碧螺拥翠”和“双桥醉月”为B0901地块内以“山络”为骨架组织的四条横向水街,景点以山地流水配以当地植被为主要景观特色,营造“处处闻溪流,山涧葱郁就在家门口”的住区环境。其中“双桥醉月”为连接三个地块的主轴,起于水景平台“修鳞跃浪”,途经“锦峰清晓”、“玉带桥”,在“月到风来”达到高潮后,经“小飞虹”继续向“清风池”延伸,其命名充分体现古朴风韵和景观特点。
五络——组织各景观节点的脉络
山络:沿山络有三处节点放大的开放空间,以“香山晓翠”为开端,“锦峰清晓”为转折,最后在临水的“款月台”结束,体现从山地到滨水景观的过渡。
石络:石络起于以“石窦收云”命名的假山湖石庭园,为B1003区核心庭园。周边环绕四组居住组团,四个组团院落庭院均以石景为特色。石络收于一开放的水景空间曰“浣云沼”,最后在标志性建筑“月到风来”处形成整个序列末端的高潮。
园络:由“清风园”组织起地块B1006的七个特色组团院落,此处景观以层次丰富的绿化设计和植被配置为主要特色,取苏州园林之所长,植被配置上以“四季皆有景”为原则,考虑以当地常绿植物为主,充分体现“绿意芳韵”。另外,景区内的两处景观水体“清风池”和“映月谭”则成为该区域内的两大开放景点。
风络:风络途经满植花卉的滨水沿岸,为两岸住宅带来阵阵花香,其发于山谷,止于两河交汇之处,因此命名为“幽兰深谷”,沿途还有亲水赏月平台“葑溪秋月”和水桥“小飞虹”,视线的终点为“与谁同坐轩”。
水络:风络与水络的交汇点为整个区域的视觉焦点和中心建筑——“月到风来”。水络经过“玉带桥”后引导视线通向更宽广的水域。

二期实景图
开放空间与步行系统
别墅区由于建筑类型的特点,对私密性的要求较高,但作为一个小区,在不影响私密性的情况下,适当规划相应的开放空间,将有利于小区整体品质的提升。本设计规划了以“主轴(开放空间)---副轴(半开放空间)---组团小庭园(半私密空间)”为骨架的开放空间系统,该系统从开放到私密,层次丰富,动静相宜,保证了小区的公共空间品质,同时又充分照顾到私密性。整个开放空间系统借鉴中国古典居住模式与园林空间,将中国古典空间意念与现代居住模式结合——主轴(经)线被设计成具有徽派民居特点的“水街”,五条副轴线(脉络)各有特色,别墅之间的院落被设计成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特色的精致园林,园林周边的别墅均能从客厅到达园林,增进住户之间邻里交往的机会,在现代社会冷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提供一片富有人情味、文化味的的净土,创造出富有特色的现代东方居住区。
生态
设计立足用地自然生态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GIS的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将不同生态片区如山地、水域、湿地与绿地系统根据原有特点整合进新规划中,同时通过对景观视觉通廊、绿化走廊以及院落庭园的规划构成新的生态网络,设计融于山水之中,充分体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期实景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