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案例 > 案例赏析 > 景观  > 正文
辛亥革命纪念碑
发布时间: 2011-03-25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项目名称:  辛亥革命纪念碑 (国际竞赛中标 实施方案)

地    点:  中国 湖北 武汉

功    能:  纪念碑

设计时间:  2009年

建设时间:  2010-2011年

建筑设计:  XD建筑师事务所 暨 徐东昕(北京)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  徐东昕

结构设计:  武汉市建筑设计院

结构形式:  钢框架结构支撑体系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为纪念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2009年根据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指示,武汉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辛亥革命纪念碑项目,并于2009年1月面向全球发布了辛亥革命纪念碑概念性方案国际征集公告。经过数论评选,XD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徐东昕的设计方案最终在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194个设计机构的233个方案中最终获得优胜,成为最后实施的中标方案。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二线城市建造一个重要的纪念历史和政治事件的纪念物,这个项目本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命题。因此该方案首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处理静态的纪念性建筑在高速变化的中国动态城市中的关系问题;二是如何以新的可持续的视角和设计理念、技术看待这类在历史和政治上极具特殊性的建筑的问题。

该项目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原首义广场南侧,与武昌起义时起义军的指挥部——红楼(辛亥革命博物馆旧馆)遥遥相望。

 

 在设计风格上,纪念碑方案设计融现代手法和民族风格于一体,并具有鲜明的标识性。整体造型现代、简洁、大气,充分考虑了纪念碑与红楼、辛亥革命博物馆在建筑风格、色彩、材质上的关系。纪念碑的体量、建筑高度既满足了鸟瞰首义文化区的要求,并与红楼、蛇山山体及周边建筑相协调。

在方案布局上,该纪念碑方案充分尊重和利用了周边环境,统筹考虑了纪念碑与红楼、辛亥革命博物馆(新馆)之间的关系,凸显纪念碑的重要地位,强化首义纪念轴线,落实历史人文轴线的延续。

 

纪念碑中心线与南侧的博物馆间距约为91.7米。碑身主体部分在正负零处约为对角线10米14米的菱形,碑基为无基座菱形水池。碑身部分为100米高的塔状构筑物,寓意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外形为简洁的四棱柱形式。主体结构为双层钢结构体系,内筒各层平面不变,外筒自下而上逐渐收小,增加其庄严肃穆的感觉。内部设有一部景观电梯,一部疏散楼梯。纪念碑顶部设置了三层的观景平台,可同时容纳50-60人。坐景观电梯上升,随着外立面从实到虚,从封闭到开敞,外部城市景观也越来越清晰,首义广场、黄鹤楼及长江尽收眼底。

该方案的设计亮点为通过参数化设计以及碑身立面镂空的手法以及丰富的夜景照明表达了辛亥革命的火花有如星星之火般燃烧,最终形成燎原之势,成为一场不可逆转的巨大社会变革和进步。这和世界上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诞生过程相一致。

碑身碑身材料为灰色的花岗岩石材, 自下向上镂空了一系列不规则的三角形孔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稀疏到密集,产生一种向上升腾的力量。

纪念碑外表皮随三角形的孔洞设置可变化的LED动态照明,使用单点寻址的动态控制系统,整个立面的色彩如跳跃的火焰般闪耀。碑顶设置惰性气体集束灯。纪念碑顶部布置了多盏惰性气体集束灯,夜晚,一束灯光直冲云霄,在几十公里外都可以看到。这个设计既象征当年革命者精神永存,同时也成为长江沿线及整个武汉市的重要城市级景观。

广场上设置三角形景观地灯及石块,形状和碑体上的镂空形状相对应,以纪念碑为中心辐射出去。景观石块主要布置在绿地及广场外围以利于形成集会空间,广场可同时容纳两万人集会。

随着步入2011年庆典时间的接近,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纪念碑将成为武汉重新迈入中国一线城市的新地标。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