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13-09-10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城市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根源上来讲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及作用方式的问题。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讲,城市的演变在经历了“自然本体论”、“人文本体论”之后,已开始进入“生态本体论”的阶段。许多城市都相继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等诸如此类的目标。以我市为例,建设“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海上花园城市”已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一个定位,而新城的定位则明确为“生态城市”。

这样一种对城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界定,无疑与现在所倡导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当目标成为一种追求的方向并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贯穿的时候,却发现在有关生态城市的一些最基本的涵义上我们仍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致使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陷入了种种的误区。如何改变这一状况,笔者以为,一是要正确理解生态城市的涵义;二是要认清当前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误区;三是要发挥好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图片来源:百度

一、生态城市的涵义

生态城市的提出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当时,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提出了从生态学角度来研究城市的项目,指出城市是一个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人类生态系统,开始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197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又正式出版了《城市生态学》杂志,标志着生态城市研究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发展的阶段。

那么,什么是生态城市?当前大家比较认同的观点是:生态城市就是一个生态健康 的城市。具体地说,生态城市就是把城市看作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运用生态科学和城市科学理论,采取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和社会工程等手段,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增强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建立起经济与环境宏观协调发展的高质量、高水准的生活工作家园。

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生态城市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要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文化气息浓郁、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环境。

二是高效性。包括高效益的运转系统,即在从自然物质--经济物质--废弃物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是自然物质投入少,经济物质产出多,废弃物排泄少。也包括高效率的流转系统,主要指构筑于三维空间并连接内外的交通运输系统,其主动脉是空中航线和海上运输航线以及相贯通的城市道路系统等,以及建立在通信数字化、综合化和智能化基础上的快速有序的信息传输系统,配套齐全、保障有效的物质和能源供给系统,网络完善、布局合理、服务良好的商业、金融服务系统,设施先进的污水废物排放处理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系统等。

三是整体性。生态城市不只是追求环境优美,而是要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兼顾城乡之间的协调平衡,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二、当前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一是对生态城市的内涵存在片面的理解。误把“花园城市”、“绿色城市”等等同于生态城市,单纯追求自然环境的美化,简单增加绿地,使绿地时常处于交通和建筑规划后见缝插针的消极地位,因而不能在生态意义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是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存在“急进化”的现象。

城市生态建设是一个渐进的、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但目前许多城市都存在着“急进化”的现象。譬如为了短时间内取得绿化的效果,而热衷于建设大规模的草坪,尤其是公共绿地、住宅小区的建设。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树木、尤其是乡土树木的种植比例较低,影响了城市综合生态效益的发挥。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