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世界古建印记  > 正文
罗哲文:维修古建筑时必须“四保存”
发布时间: 2013-03-12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 罗哲文 (图片来源:互联网)

整理修缮古建筑的目的,既要以科学技术的方法防止其损毁,延长其寿命,更必须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固有的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否则,维修就毫无意义。在维修工程中如何才能保存其原有价值呢﹖我以为必须保存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古建筑的形制包括原来的平面布局、原来的造型、原来的艺术风格等等。每一个朝代的建筑布局都有其时代的特点,它不仅反映了建筑的制度,也反映了社会的情况、民族和地区的特点、思想信仰等内容。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在每一个时代的布局都有所不同,它们都随着历史的进程发展。

建筑形式、艺术风格也是如此,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作为历史和多民族文化的物证。维修古建筑时如果改变了原状或张冠李戴,这个古建筑的价值就损失了。

第二,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古建筑的结构主要是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各种建筑物的要求不断提高,不同时期各种建筑物的结构方式都有所不同,它们是建筑科学发展进程的标志。建筑结构也是决定各种建筑类型的内在因素,如同人的骨骼,什么样的骨骼有什么样的体型。如果在修缮过程中改变了原来的结构,这一建筑的科学价值就会遭到破坏。

还要十分注意的是,一些特殊形式的结构,比如佛光寺大殿顶部的人字义手唐代 是国内仅存的孤例,万一损坏需要加固时,绝对不能在当中加顶一根蜀柱。佛光寺文殊殿的复梁金代 、朔县崇福寺观音殿的大叉手梁架金代 、赵城广胜寺的大人字梁元代 、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杠杆悬柱结构明代 等等都是有特殊价值的结构,在维修工程中是一点都不能改变的。砖石结构、铜铁结构、竹篾结构也都有其时代、地区、民族等的特点,在修缮工作中特别要注意。

第三,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古建筑中的建筑材料种类很多,有木材、竹子、砖、石、泥土、琉璃、金、银、铜、铁等等。它们都是根据不同建筑结构的需要而选择使用的,什么样的建筑物用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材料产生什么样的结构与艺术形式,都是要合乎力学原理的。木材的性能产生了抬梁式和穿斗式的结构,砖石材料产生了叠涩或拱券式的结构,钢铁金属必然要用铸锻的方法才能建造。

因此,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建筑材料随着建筑的发展而不断产生、更替、组合。它反映了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艺术发展的进程,反映了各种建筑形式的特点。如果我们随意用现代化的材料来代替古建筑原来的材料,将使古建筑的价值蒙受巨大的损失。纵使你能用新的材料把古建筑的形式、外观、结构等模仿得惟妙惟肖,甚至可以乱真,但是这座古建筑只剩下了躯壳。它那几百年几千年的经历也就一扫而光了。

所以在修缮古建筑的时候,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保存原有的构件和材料。原构件确实必须更换时也要用相同的材料来更换,原来是木材就用木材,原来是砖石,就用砖石。最好原来是松木就用松木,原来是柏木就用柏木,是什么硬杂木就用什么硬杂木。

国际上著名的文物保护专家、英国人费尔登教授在清华大学讲学时曾说:“水泥是古建筑维修工作中的大敌。”我很赞赏他的观点,千万不要让水泥的运用在木构建筑维修工作中泛滥成灾。

第四,保存原来的工艺技术。要真正达到保存古建筑的原状,除了保存其形制、结构与材料之外,还需要保存原来的传统工艺技术,方可成功。我认为新创作、新设计不必复古,应该推陈出新,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修缮古建筑则正与之相反,就是要“复古”,“复”得越彻底越好。

陈毅同志曾经说过:“对文物古建筑千万不要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因为经过改造的古建筑就不是文物了。对古建筑维修的工艺技术,我认为应该提出“继承传统工艺技术”的口号,而不要改革和创新。例如油饰彩画中的地仗,原来是三麻五灰、七麻九灰的,绝对不能把它改成一层厚厚的油灰或是其他的做法。瓦时的灰背按原来传统做法是要拍打出浆,晾干后再,绝对不能不加拍打,尚在出水的情况下就把瓦上去。因为这种工艺程序不仅是保存原来传统的需要,而且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与坚固问题。

许多古建筑维修工程的例子说明,不按工艺程序操作施工的,很快就出了问题。
 

责任编辑: Jing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